當「個人申請輸入在國外已使用之自用車輛 (小汽車或機車) 審核要點」於 2001 年廢止,且臺灣亦在 2002 年正式成為 WTO 的一員後,其實想要自行進口國外使用中車輛 (中古車),已不再像從前那般難如登天。

不過自開放進口以降,有心想要自國外進口車輛的消費者,面對又厚又重的驗車法規,以及極度繁瑣複雜的檢測流程,常常看到眼睛都花了、卻還是不明瞭其中的奧妙之處;有鑑於此,專業車輛檢測機構 ARTC,特別針對「進口車輛法規測試技術」的議題舉辦了研討會,並廣邀媒體參與,盼能讓大眾對進口車輛的驗車流程更加清楚。而 U-CAR 編輯團隊也受邀參訪,現在就讓 U-CAR 帶你深入這「神秘」的 ARTC、直擊驗車現場吧!

掛牌前為何要先驗車?臺規大於美規、歐規?

在開始介紹各項驗車項目前,筆者首先想跟大家談談,為甚麼國外車輛在進口入臺前,需要經過層層的檢測程序,而不能直接上路?我想大家應該早就對這個問題充滿好奇,覺得為什麼車輛可以通過的了日本、歐盟、甚至美國的法規,來到臺灣就偏偏不行?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原因就在於法律規範之特性使然,法律是一種具有專屬性、獨特性的規範,會因為國情、風俗不同而具有變化;而臺灣因為地狹人稠,車輛密度相較於他國大上許多,此時他國的法律在本國就不一定完全適用了 (例如在環保法規上,幅員遼闊的美國制定出來之法律,在面積小的臺灣就不見得適用;或者農產品也是一例,國人也是無法任意帶回他國之農產品,必須受過層層檢驗與限制)。

法律是一種具有專屬性、獨特性的規範,會因為國情、風俗不同而具有變化;不只臺灣,世界各國對於進口車輛的檢驗法規,也是多如牛毛。 (圖為各個國家對進口舊車 (已領牌) 的法律規範)

且民眾大部分遇到的狀況是進口國外舊車 (已在國外掛牌就算舊車)。舊車因為已經被使用過,車輛的狀況、性能、甚至是元件,則會因為各別駕駛者的操作習慣而導致不同,於是運送回國、掛牌上路之前,必然就會再受到檢驗,確保車子狀況可以符合法律的規定。

換個簡單的說法,其實法規檢測就如同 ARTC 在研討會中所舉的例子一般:車子是應徵者、檢測機構是醫院、而政府就是公司。各國政府就像是各家公司,而每間公司基於甚麼標準錄取應徵者,則是公司依照自身的狀況 (例如公司規模、營運狀況) 判斷;至於這個選擇標準,老實說並無對錯可言,也並非哪間公司的標準就一定是最好的。

廣  告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今臺灣也是 WTO 的一員,且臺灣汽車市場之規模也不算巨大,若是制定太過獨特又嚴苛的規定,在國際貿易上必定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目前驗車法規也是逐漸和國際調和,例如 UNECE 的歐盟準則,目前也已逐步導入、成為國內驗車判斷之準繩。

進口車輛 4 大流程:報關、檢測、審驗、領牌

若想要進口一輛外國車,車輛從國外運入臺灣、到正式掛牌上路,大略上可以分成 4 個階段,分別為:入關報稅、檢測、審驗、監理站領牌;而最令人感到困擾,也可說是會耗費最多金錢的,即在於入關報稅與檢測、審驗這 3 個部分。

首先關於入關報稅部份,由於稅率屬於固定且相對公開的資訊,亦非此行參加 ARTC 驗車之旅重點,故在此就不詳細說明,僅提供財政部關務署之網頁予網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此參考。而除了關稅高低是考量重點之外,在把車輛帶回臺灣之前,先初步判斷測試通過的難易度 (尤其是汙染、耗能部份),筆者認為是更重要的一環,盡量選取國內較常見、一般的車型,而不要挑選過於罕見的超級性能車款 (例如 7,000c.c.引擎排氣量),因為要驗過的機率簡直是難如登天。

在把車輛帶回臺灣之前,先初步判斷測試通過的難易度 (尤其是汙染、耗能部份),筆者認為是更重要的一環,盡量選取國內較常見、一般的車型,而不要挑選過於罕見的超級性能車款 (例如圖中這輛 Hennessey Venom GT,排氣量高達 7,000c.c.),因為要驗過的機率簡直是難如登天。 (圖片來自 Hennessey 原廠提供)

在報關之後,備齊國外已領照之證明文件正本 (通常為官方證明文件、出廠日期證明等) 與海關完稅證明,即可向政府認可的檢測單位提出檢測申請。1 輛進口車在上路之前,必須通過 4 種測驗、領到 4 張合格證明方能向監理機關提出領牌申請,分別為安全、污染、噪音、耗能 4 大項目之測驗。

在報關之後,備齊國外已領照之證明文件正本 (通常為官方證明文件、出廠日期證明等) 與海關完稅證明,即可向政府認可的檢測單位提出檢測申請。(資料提供:ARTC)

測驗項目的種類非常繁多,以 M1 類 (小客車) 為例,在安全這個項目的測試就多達 40~50 種;但並非每輛進口車都需要測完全部,項目的多寡取決於該次進口車輛的總數,若車輛數越多,對大眾的影響範圍就越大,檢測項目就越多。以國內授權代理商 (汎德公司、太古福斯公司等等) 進口車輛為例,因為其一年的進口數量會到達幾千、甚至數萬輛,故測試項目就高達 37 項;若是屬於貿易商 (平行輸入),一年進口數量大約數十輛,其測驗項目就落在 17 項;而若屬於個人名義進口,一年的數量也不過幾輛,測驗項目就僅需 10 項。本文接下來就以「個人進口」須受哪些檢測,試著做深入的分析。

因為進口車輛的數目會影響對大眾的影響程度,故檢測項目從 37 項到 10 項不等。 (資料提供:ARTC)

個人進口車輛 (舊車) 流程深入剖析

個人名義進口國外已領牌車輛 (舊車),總共需要做 10 項測試,分別為安全檢測類:「車輛燈光與標誌檢驗規定」、「間接視野裝置安裝規定」、「轉向系統」、「速率計」、「聲音警告裝置 (喇叭) 安裝規定」、「靜態煞車」、「車輛規格規定」,計 7 項;加上「噪音」、「污染」、「耗能」計 3 項。

安全檢測方面,國內受交通部認可的檢測機構有 50 家,汙染檢測有 5 家,噪音檢測有 ARTC、凱鉅兩家,耗能方面則有工研院、ARTC、春元。民眾可以自由選擇任一家機構做檢測,再分別執檢測報告向各審驗機關申請核發合格證明文件 (1.安全審驗:VSCC 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 2.污染審驗:ARTC 或工研院 3.耗能審驗:工研院 4.噪音審驗:環保署。)

以臺灣外匯車最常見的 C300 為例,因進口人數眾多、授權報告取得較為容易,進口時僅需測試「車輛規格規定」、「噪音」、「污染」、「耗能」這 4 項。

需特別注意的是,在車輛檢測之前,民眾不妨先向各審驗機構確認資格、提供車輛身分文件,以確認究竟該做哪些項目、還欠缺哪些報告,避免測完了還領不到合格證;而國內交通部為了便民,允許受測車輛的報告部分互相授權共用 (例如國內已有其它人進口過 Mercedes-Benz C300,若個人想再進一輛 C300,可私下聯絡該車主,請求他將報告授權你使用,如此便可減少應測項目)。授權共用的部份不包括「車輛規格規定」、「噪音」、「污染」、「耗能」這 4 項,這 4 項是每輛進口舊車必須受測項目,但其餘皆可共用。

若上述 10 項測試全做 (通常為進口特殊規格車輛,無授權報告可使用),在順利、無不合格的情況下,約需時 11 天左右可完成,花費大約 15 萬元;若取得他人授權報告 (實務上大約佔 70%),僅需要測規格、噪音、污染、耗能,此情形下約 4 天即可完成,費用約 5 萬元。

若上述 10 項測試全做 (通常為進口特殊規格車輛,無授權報告可使用),在順利、無不合格的情況下,約需時 11 天左右可完成,花費大約 15 萬元;若取得他人授權報告 (實務上大約佔 70%),僅需要測規格、噪音、污染、耗能,此情形下約 4 天即可完成,費用約 5 萬元。(資料提供:ARTC)

下面則以進口車輛送 ARTC 檢測為例,帶各位網友實際體驗流程

1.外觀檢查與資料登記:受測車輛到達 ARTC,工作人員會先換上無扣工作服,確保不會對車輛造成傷害,之後使用特殊顏料筆圈出車身外觀受損處,方便紀錄在進場前、車身之烤漆、鈑金狀況,同時亦會寫下進場前所行駛公里數與入場時間,方便受測車主了解車子在受測中心檢測時、實際行駛了多少公里。

工作人員會先換上無扣工作服,確保不會對車輛造成傷害,之後使用特殊顏料筆圈出車身外觀受損處,方便紀錄在進場前、車身之烤漆、鈑金狀況,同時亦會寫下進場前所行駛公里數與入場時間,方便受測車主了解車子在受測中心檢測時、實際行駛了多少公里。
照片來源:ARTC 提供

2.車輛燈光與標誌檢驗:此項主要檢驗頭燈照準,以及燈具的尺度與燈色。初步判斷原始設計是否符合歐規或美規;若為歐規車,需檢查後方向燈是否為橙色或琥珀色 (若後方向燈為紅色即為不合格),且必須有後霧燈。之後檢查是否有頭燈水平調整裝置、是否有近光燈初始調整值及符號......等等。

3.間接視野裝置安裝規定:此項檢驗照後鏡安裝的數量及位置,並具體檢查視鏡視野是否符合國內法規。在此階段檢查時,檢測人員會根據歐規和美規之不同,進而判斷左右後視鏡是否適法 (鏡面曲率半徑,歐規:r≥1200mm,美規:889mm≤r≤1651mm);而根據提供的車輛 R 點位置,進一步使用專業儀器判斷視鏡視野是否符合規定 (例如後視鏡下緣是否被車門遮住、由眼點望向左後視鏡中心點時,夾角不得超過 55 度等等)。眼點與 R 點的定義可參考下圖說明。

由車廠提供的 R 點位置(第一張圖,十字交叉於座椅處即為 R 點),垂直往上 635mm 即為眼點。而由第二張圖可看到,眼點發出的光線經由視鏡反射,會投射到後方的格狀白板上 (第三張圖),檢測人員即是以此光照範圍,判斷視鏡視野是否符合法規。(照片來源:ARTC 提供。)

4.轉向系統、速率計、聲音警告裝置 (喇叭) 安裝規定、靜態煞車:逐項檢視車輛各裝置是否符合現行法規,例如轉向系統即會測試定圓轉向操作力,以及動力輔助失效下、車輛的操作力;而速率計則要求行車真實速度不得大於表速 (比如實際上已開到時速 120 公里,儀表卻僅顯示時速 80 公里),並必須配有公制 (KM) 單位等等。

速率計 (儀表) 需有公制單位 (KM) 顯示功能,並且要求真實行車速度不得大於表速 (即實際上已開到時速 120 公里,儀表卻僅顯示時速 80 公里)。

5.車輛規格規定:測量車量尺度 (包含長、寬、高、重) 是否符合登記所載,有無在誤差值之內;而從民國 104 年開始,會加測車輛是否具有安全帶未繫上之提醒功能。

6.污染、耗能:污染和耗能會在同一實驗室中一起檢測。車輛到達 ARTC 時,會先將燃油全部卸下、並換上由中國石油提供的 (編按:原文誤植為歐洲進口) 標準用油,減少變因;再來進行磅重,並讓車輛進行預跑,使車輛的 ECU 行車電腦與測試操作人員可以適應油門反應、深淺等等;預跑完後,讓車輛處於攝氏 20~30 度的恆溫空間靜置 24 小時,以應付接下來的實測。

車輛到達 ARTC 時,會先將燃油全部卸下、並換上標準用油 (如圖左所示),減少變因;而車輛亦會進行預跑,使車輛的 ECU 行車電腦與測試操作人員可以適應油門反應、深淺等等。(圖右測試人員手持棒球,是為突顯測試中不可碰觸方向盤,以免發生危險之故)。

靜置後,車輛移上測試台,並以冷啟動 (引擎不預熱) 直接開始測驗;領有合格執照的專業測試員,會在攝氏 20~30 度的實驗室內作市區以及高速模擬 (車上雜物淨空,並僅單人測試);測試完畢,將過程中產生的 CO、CO2、氮化合物等等,經由廢氣取樣系統蒐集,再透過分析儀以碳平衡方法檢測,並與總耗油量驗證後,得出精準的數值。而此時分析出來的數據,亦同樣可作為污染檢測的報告。

靜置後,車輛移上測試台,並以冷啟動 (引擎不預熱) 直接開始測驗;領有合格執照的專業測試員,會在攝氏 20~30 度的實驗室內作市區以及高速模擬 (圖一);測試完畢,將過程中產生的 CO、CO2、氮化合物等等,經由廢氣取樣系統(圖二)蒐集,再透過分析儀(圖三)以碳平衡方法檢測,並與總耗油量驗證後,得出精準的數值。

7.噪音:噪音測試需於無雨、乾燥、並符合 ISO 1084 規範 (吸音率小於 0.1%) 的路面上進行,且風速需小於 5m/s,環境要求十分嚴謹;而測試可分為兩階段,分別為原地噪音測試和加速噪音測試。

原地噪音測試:(1) 在距離排氣管 50 公分處放置一標準分貝機,並使之與排氣管出口成 45 度夾角;(2) 將車輛原地加速、至可釋放最大馬力的引擎轉速之 4 分之 3,並將轉速固定;(3) 急放油門,測試車輛是否會回火放砲;(4) 第 2 和第 3 步驟重複 3 次,取最大分貝量則為該車輛之原地噪音值。


(1) 在距離排氣管 50 公分處放置一標準分貝機,並使之與排氣管出口成 45 度夾角;(2) 將車輛原地加速、至可釋放最大馬力的引擎轉速之 4 分之 3,並將轉速固定;(3) 急放油門,測試車輛是否會回火放砲;(4) 第 2 和第 3 步驟重複 3 次,取最大分貝量則為該車輛之原地噪音值。

加速噪音測試: (1) 在標準場地上,以 20 公尺間距刻劃 2 道白線分別作為起點與終點,並於中點位置的左右兩側,放置 2 組標準分貝機。以此為測試場地;(3) 車輛自兩側加速跑道維持時速 50 公里進入測試場地,並於通過起點時,立刻重踩油門、模擬一般道路上之超車情形;(3) 換邊重複第 3 步驟;左、右兩側各作 2 次、共計 4 次並取平均值後,即為該車輛加速噪音。

(1) 在標準場地上,以 20 公尺間距刻劃 2 道白線分別作為起點與終點,並於中點位置的左右兩側,放置 2 組標準分貝機。以此為測試場地;(3) 車輛自兩側加速跑道維持時速 50 公里進入測試場地,並於通過起點時,立刻重踩油門、模擬一般道路上之超車情形;(3) 換邊重複第 3 步驟;左、右兩側各作 2 次、共計 4 次並取平均值後,即為該車輛加速噪音。

費用、時間大公開,自行進口車輛不再茫然

民眾自國外進口車輛雖然複雜繁瑣,但整體流程之資訊相當透明公開,也可以於各政府相關網站獲得法規資訊,讓民眾先行判斷該車輛是否屬於容易進口之車種。而一般大眾常常容易誤解,進口車輛在領牌前的驗車程序只能在 ARTC 進行,但國內目前現行的檢測單位有多達 50~60 家,ARTC 不過是其中的 1 家,民眾可以評估自身狀況而自由選擇檢測單位。

而測試費用方面,實務上有 70%的民眾,自行進口車輛可以取得共用授權報告,在僅需要測汙染、耗能、噪音、規格的情形下,大約花費為 5 萬元/輛,測試過程為 4 個工作天;若是稀有車種、沒有共用授權報告的情形下,每輛驗車的費用為 15 萬元/輛,時間則為 11 個工作天。一般民眾驗車,耗費時間最多即在「等待」排測上,在此,U-CAR 也提醒民眾,若欲進口車輛務必提早前去預約,可大幅減少等待時間;而為避免測試不通過要遭受重複排測之苦,進口車輛前請先參考國內現行法規,初步判斷通過測驗的難易程度再行進口。

至於民眾多有疑慮送測車輛進場後,會遭受測試人員「猛操」,在此 ARTC 也提供了相關資訊供大家參考:
噪音測試與轉向測試:皆於測試場內執行。噪音測試車速不超過時速 80 公里,測試里程約 15km;轉向測試,以時速 40~50 公里速度定圓行駛,測試里程約 25km。
汙染及耗能測試:皆於實驗室中的動力計上執行測試,最大時速不超過時速 120 公里。僅測汙染,測試里程約 73km (美規)、54km (歐規);汙染和耗能一起測試,里程約 106km (美規)、54km (歐規)。而速率計測試則是可以合併於污耗一起測試。
平均來說,總測試里程將會小於 120km,且最高時速也不會超過時速 120 公里。看完資料後,想必民眾對於此部分可以放寬心,而對於整體驗車流程也更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