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完首爾的 Hyundai-Kia 集團總部後,接著在原廠的安排下,臺灣媒體團前往距離首爾約 1 個小時車程、位於京畿道的 Hyundai-Kia 南陽(Namyang)汽車研發中心,以及 Kia 華城(Hwasung)汽車工廠,藉由原廠人員的說明與帶領,了解每一輛 Kia 汽車從設計、研發、製造的過程與細節。

巧遇 Peter Schreyer

說到 Kia 近幾年來的快速成長,就不能不提到 Peter Schreyer。

2006 年時任職於 Volkswagen 集團的 Peter Schreyer,曾帶領設計了集團內多款經典產品,包括第一代 Audi TT、第二代 Volkswagen Beetle、第四代 Volkswagen Golf 等等;而 Kia 當時決定為了開拓歐洲市場,挖角 Peter Schreyer 擔任 Kia 品牌的設計主管,隨後在 2007 年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由 Peter Schreyer 操刀的 Kia Kee Concept 概念車,正式以「Tiger Nose」虎鼻水箱護罩作為 Kia 品牌的家族設計語言,隨後,由 Peter Schreyer 帶領下的 Kia 新車設計,陸續獲得許多國際設計獎項與市場的肯定,而 Peter Schreyer 也在 2013 年時被升任為 Kia 三位總裁之一、也是 Kia 史上首位非韓裔的總裁。

Peter Schreyer 在 2013 年時被升任為 Kia 三位總裁之一、也是 Kia 史上首位非韓裔的總裁。現為 Hyundai-Kia 集團設計總監。

而這次的巧遇,剛好是在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附近、由 Hyundai 集團所屬飯店的餐廳中,碰巧當天是新一代 Sportage 在韓國市場的發表日,場地也在南陽研發中心內,猜測可能是為了新產品上市,才會出現在餐廳內。

隨團的 Kia 韓國原廠公關人員,也是第一次看到 Peter Schreyer 本人,畢竟 Peter Schreyer 幾乎常駐於德國法蘭克福設計中心,就算回到 Kia 韓國總部開會,也不是每次都能夠有機會遇到;媒體團當然也把握機會,徵求同意之後與 Peter Schreyer 合照,另外我們也在飯店餐廳內發現 Peter Schreyer 署名的作品,看來除了汽車設計外,Peter Schreyer 在其他領域也深深影響著 Kia。

我們是在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附近、由 Hyundai 集團所屬飯店的餐廳內巧遇 Peter Schreyer,他身後的兩幅畫作,正是他自己署名的作品。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

接著,一行人來到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根據 Kia 表示,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汽車自主研發中心,面積達 347 萬平方公尺,在此工作的員工達 1 萬 1 千餘人,內部規劃為 A、B、C 區與試車場等區域,包含有整車設計、設計中心、引擎設計、變速箱設計、風洞、環境模擬、新能源、試裝中心、碰撞試驗等項目。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距離首爾約 1 個小時車程,此地員工數達 1 萬 1 千餘人。

在研發中心內,是禁止攝影拍照的,而礙於行程規劃與時間的關係,也無法一一走訪所有的區域,因此筆者就印象最深的兩處停留站: 車輛碰撞測試與試車場,進行較細部的介紹。

研發中心內禁止拍照,而這是研發中心外的樣子,標示著 Hyundai 與 Kia 技術研究所字樣。

首先是試車場的部分,在南陽研發中心的試車場,道路總長為 70 公里,其中包含有 34 種路面、71 個道路,像是模擬歐洲石磚的比利時路面、低摩擦係數路面、甚至有美國柏油路、歐洲柏油路、以及其他主要國家的路面,都是為了要測試研發車輛在各種不同市場條件下的表現。

試車場包含一條最大彎道坡度 43.5 度、速限 230km/hr 的高速周回道,而整個南陽研發中心內大約有 7000 輛試驗車,在我們參訪的短短幾小時內,幾乎走幾步路就會遇見偽裝車,包含 Hyundai-Kia 各式上市或未發表車款;而在移動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一處停滿其他品牌車輛的停車場,而這是 Hyundai-Kia 集團為了性能開發測試、所購入的各級距汽車產品,其目的是確保旗下新開發車輛擁有超越競品的性能。

廣  告

在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設置有專屬的車輛碰撞測試場,根據 Kia 原廠人員指出,該車輛碰撞測試場每年可進行約 800 次的碰撞測試,並且可從 3 個方向進行撞擊測試,撞擊條件的設定會依照販售車型的市場當地規範而調整,而 Kia 表示該碰撞測試場擁有全球各大主要市場法規的測試能量,換句話說,Hyundai 與 Kia 全球販售的各式車型,都可以在南陽研發中心完成撞擊測試。

Hyundai-Kia 南陽研發中心內的碰撞測試場地,擁有一年 800 次撞擊測試的能量。
測試場內配置有大量的碰撞測試假人,維持著恆溫恆濕的環境條件,平均一個假人約 10 萬美元;而最貴的、感測器最敏銳的假人,一個可達 80 萬美元。

Kia 華城汽車工廠

華城汽車工廠,員工數達 1 萬 3 千人。

Kia 品牌的全球年銷售成績已超越 300 萬輛汽車,其中在韓國海外所生產約 1 百 44 萬輛,包含斯洛伐克、俄羅斯、美國、墨西哥、中國等地工廠;而在韓國本土則有 1 百 64 萬輛的產能,位於北部的所下里與華城工廠生產 Rio、Carnival、Optima、Sorento 等車型,而位於中部及南部的瑞山與光州工廠,則生產 Soul、Sportage、Carens、Picanto、Ray 等。

而筆者所參訪的,則是 Kia 在韓國本土產能最大、年生產量達 60 萬輛的華城汽車工廠,廠內生產包括 Sorento、K3、K5(Optima)、K7 等型號,在華城工廠的員工一共有 1 萬 3 千人,工廠採取 2 班制,包含一輛車從頭到尾的組裝都可在華城工廠內完成,廠內採用高度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除了實際的「組裝」工作需要人力,其他大多是靠機械手臂,廠內生產線的員工比例不算多。

華城汽車工廠雖然靠海,但並沒有碼頭設施,生產完畢的汽車需要靠陸運的方式,運送到 12 公里外的平澤碼頭,再轉由海運方式運送到世界各地。
廠內大量運用自動化設備,員工上下班採取兩班制,工廠運作時間從上午 7 點至凌晨 1 點 50 分。
華城工廠生產的型號,包含有 K3、K5、K7 等。

Hyundai Kia 研發中心博物館

在本次行程中,研發中心內唯一可以拍照的場所就是 Hyundai Kia 博物館。位於南陽研發中心裡面的 Hyundai Kia 博物館,展示了在 Hyundai 與 Kia 發展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車款,館內全部的 20 款車型中,Hyundai 與 Kia 各占 10 輛,另外博物館還擺放有 Hyundai-Kia 集團內的各式汽車系統,包含引擎、變速箱、懸吊、轉向系統等,以及作業文件、新能源汽車等類別。

Hyundai Kia 研發中心博物館內部,圖片左邊擺放的是 Hyundai 品牌,右邊則是 Kia。
以發表的時間排序,Kia 這邊展示了發展歷史上重要的 10 款車型。
Hyundai 則展示了包含 Pony、Sonata、Elantra、Accent 等初代車型。
Kia 於 1969 年推出的 T600,是一款 3 輪小貨卡,共計生產 7726 輛。
Kia 於 1974 年推出的 Brisa,是 Kia 韓國第一輛國產自主品牌乘用車,共計生產 107,382 輛。
由 Asia Motor(已併入 Kia)在 1978 年推出的 K-111,是一款軍方的多用途車輛,設計載重為 540 公斤,共計生產 26,542 輛。
Kia 於 1981 年推出的 Bongo,是 Kia 在 1980 年代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暫停乘用車設計後,所發表的第一款單廂式箱型車,共計生產 89,000 輛。
1986 年推出的 Pride,是 Kia 歷經 80 年代經濟衰退之後、重啟乘用車開發計畫後的第一款產品,同時也是 Kia 第一款生產突破百萬輛的車型,並且外銷至美洲等市場,共計生產 1,249,000 輛,其中外銷 546,000 輛。
Kia 於 1987 年推出的 Concord,是韓國市場首款採用電子噴射引擎的中型房車,共計生產 136,000 輛。
1989 年發表的 Capital,是一款介於 Pride 與 Concord 的產品,共計生產 228,445 輛。
1992 年推出的 Sephia,是 Kia 首款在海外發表的產品,也是首款採用 Kia 自主研發底盤的車輛,共計生產 661,000 輛。
1993 年推出的初代 Soprtage,是世界上最早被歸類於 mini sport-utility vehicle 級距的車輛之一,共計生產 559,000 輛。
1996 年推出 Elan,是 Kia 向英國車廠 Lotus 買下生產權,也是韓國首款敞篷雙門車型,Kia 將 Elan 的生產比例 85%本土化,共計生產 1,055 輛。

太極旗精神

一家車廠的造車精神與理念,通常與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脈絡有關,例如在山丘比例多的地區,自然會注重操控性能,反之若都是平原、大直路,當然是追求舒適性。而 Kia 所身處的韓國,經歷早期內需發展後,經濟文化已經轉向為出口導向為大宗,在國際貿易競爭的環境下,專業分工的強弱就成為成敗關鍵,而韓國之所以近年快速發展,和其民族性有關。

韓國由單一民族組成,表現出來的特質是團結,其社會文化非常重視長幼倫理、專業分工,尤其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企業開始大量導入國際人才與經營的理念,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企業決策執行的速度與節奏是很快速的,反映在 Kia 品牌自 2000 年以來的發展,包括打開歐洲市場、決定挖角 Peter Schreyer、確立並採用新的家族識別,持續貫徹生產與研發的投資,都是 Kia 近年來快速成長的關鍵。

也許就傳統的國族角度來看,臺灣與韓國存在著競爭關係;但層次若拉升至世界的高度,學習彼此的優點、導入更多的國際競爭力元素,或許是臺灣未來發展很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