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過百年的「汽車」發展歷史,因著內燃機引擎的結合而催生汽車,讓引擎與進排氣的構造,猶如天生的遺傳基因,代代傳承於每款汽車身上。

也因此,隨著汽車科技的演進,汽車的外觀造型長期圍繞著以引擎為核心的設計思維,所以,有了提供引擎室進氣與散熱的水箱護罩與進氣壩,覆蓋引擎室的引擎蓋,再到車尾的排氣尾管,源自功能性的考量,最終演進至成熟的造型領域。

隨著汽車的起源,就注定跟排氣緊密的連結,但這條天生臍帶,正被零排氣的電動車所扯斷。
大動力、大排氣量、多缸數引擎,曾是車壇定義性能車的指標,也深深烙印在數代車迷的腦海裡,當然,那指的是內燃機的黃金時代。

對於每位汽車造型設計師而言,在落筆描繪設計草圖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把車輛的進氣與排氣融入設計基礎內,就像是每位初學繪畫的孩童,描繪「人」就該有頭、身體與四肢才合理。

然而,這樣的架構思維,這幾年出現顛覆性的改變。因為,零排放純電動車的陸續誕生!既然沒有了內燃機引擎,那就不存在因應內燃機所需的進氣與排氣的設計,繪圖規則自此被徹底改寫!

車頭進氣設計或仍有散熱考量,但水箱護罩似乎逐步消失中

如同汽車一樣,純電動車的造型設計,最終仍得回歸傳動系統層面來構思。少了內燃機引擎,但是驅動馬達與電池組仍需要散熱機制,儘管電池組有採用水冷或氣冷式的差異設計,但至少不同程度的進氣散熱的考量,讓純電動車的車頭造型設計,保留不同程度的進氣設計,另一方面,或許是保留百年傳承下來的熟悉感,初期電動車仍保留傳統汽車的大面積水箱護罩,例如 Tesla Roadster 與 Model S 等車系設計。

Tesla 較早期的首代 Roadster 與 Model S 都還保留傳統汽車的大面積水箱護罩設計,讓人視覺感覺得沒那麼電動車。

然而,若持續觀察 Tesla 近期的 Model X、Model 3 甚至下一代 Roadster 車系,就可以清楚發現,Tesla 麾下所設計的新世代純電動車,水箱護罩面積持續縮減至消失,僅保留前保桿的下進氣壩,以及考量前輪煞車系統散熱的前保桿兩側進氣柵孔,至於未來純電動的車頭「進氣」造型設計,終究會不會在演化歷程完全消失,值得持續關注。

由上至下,可以觀察到 Model X、Model 3 與 Roadster 正一步步取消水箱護罩與縮小進氣壩面積,讓傳統造型特徵朝向崩解。

零排放總不能放「偽」排氣尾管吧!少那幾根,設計師肯定很頭疼

接著,對造型設計師最大的難題,這時候才正要粉墨登場!

視角換到車尾,既然是強調「零排放」的純電動車款,不管你是訴求零排放環保節能車,還是勝過大排氣量超跑的高性能純電動車,總不好意思在車尾保留「偽」排氣尾管吧?

即便是主打節能的 Nissan Leaf,演進到第 2 代車型,也在車尾增添分流器設計,讓造型增添些運動感。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對於訴求綠能環保的電動車,拿掉排氣尾管,在造型設計上或許也是無妨,畢竟,大家看它的是環保面向,而不是熱血性能的層次。

但對於長久以來,善於將造型設計,巧妙與引擎排氣量、輸出性能甚至售價等級連結的豪華車廠們,排氣尾管=性能與等級象徵的遊戲規則,在電動化過程中被徹底改變,這可就苦惱了設計師群們!。

廣  告

排氣尾管比粗比多管!是性能車走跳江湖的不變真理

所以,你說排氣管到底重不重要?看看習慣以動力性能多寡,來論斤秤兩車型等級的 Porsche 車廠,就可以清楚看出差異。

以往的規則,排氣管越粗越多就代表性能越高,等級越好,已經是車壇行之多年的道理。

我們以 Porsche 麾下最暢銷的 Cayenne 車系來依序比較欣賞。最入門的 Cayenne 採用左右梯形尾管,車系中階的 Cayenne S 升級到左右圓形雙出尾管,而車系性能旗艦的 Cayenne Turbo 更一口氣左右梯形雙出尾管,讓人在車尾除了車型銘排之外,更能由排氣尾管的數目與造型差異,一目了然等級的差異,當然,也讓頂級車型的買家們,更心甘情願掏錢付費。

那好了,純電動車既然沒了排氣尾管這項設計特徵,對於訴求高性能與高質感的豪華跑車品牌們,那還能讓新推出的電動車甚至電動超跑們,一如往昔的充滿陽剛、造型很 Man 的視覺感嗎?我想,這肯定是當前設計最頭疼的難題。

純電時代車尾新設計風,沒了尾管那就加大尾翼與分流器吧

而向來是性能車首演重要舞臺的日內瓦車展,本屆 2018 年日內瓦車展也有多款重量級高性能電動車發表,剛好可以觀察一下,在少了車尾視覺焦點的排氣尾管後,純電性能車或純電超跑,如何讓車尾氣勢不至於就此「委靡不振」。

Rimac C_Two 電動超跑,從靜止加速到時速 60 英里僅需 1.85 秒,除了沒有排氣尾管,車尾其他特徵仍然很傳統超跑樣式。

首先,可以清楚觀察到造型設計的代償效果,就是少了排氣尾管,那設計師乾脆把其他元素放大,讓車尾造型場面不至於冷掉,各家車廠設計師多寄望於尾翼與分流器兩項空力套件,超大型尾翼與超大分流器自此成為電動超跑的視覺焦點,至少,這兩項空力套件本來就屬於性能超跑所強調,高性能純電動車沒有道理不發揚光大!

來自中國的 Techrules 車廠發表 Ren RS 概念賽車,以誇大的尾翼與分流器,來襯托驚人的'1,287 匹純電動力輸出。

既然下面沒梗了,看倌們視覺焦點請往上移看炫目尾燈吧!

撇除訴求頂級性能的電動超跑,採用延續傳統超跑的誇張空力套件造型,更貼近多數消費者的豪華與一般品牌,在電動車尾部造型的設計又是如何呢?

關於這點,在 2018 年日內瓦車展有兩款具代表性的電動概念車款,旗艦轎車 I.D. Vizzion 與 Mission E Cross Turismo,分別預示 Volkswagen 與 Porsche 兩家德國車廠,未來推展新世代電動化量產車的造型雛型。

旗艦轎車 I.D. Vizzion 運用大型尾燈與鍍鉻飾條,襯托起車尾的視覺質感。

觀察兩款概念車的車尾造型設計,同樣沒有排氣尾管,但不走性能超跑路線設計風格,也就少了誇張的空力尾翼,即使是性能訴求的 Mission E Cross Turismo,車尾下方的分流器也算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刻意地誇張。

同時,既然後保桿少了排氣尾管的視覺焦點,Volkswagen 與 Porsche 設計師同時把視覺重心往上移,透過環繞車尾的大型尾燈組,甚至是醒目的鍍鉻造型飾條,適時補償車尾焦點的失落感。

定位為 Porsche 未來的電動休旅車雛形,Mission E Cross Turismo 如何在車尾延續不同車型的特徵,會是之後的造型設計關注焦點。

當然,以往 Porsche 原廠習慣以排氣尾管差異,作為車型等級不同的設計重點之一,日後 Mission E 電動車系量產後,如何改用其他特徵的差異化,彌補失去排氣尾管的設計元素,也是日後值得關注的有趣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