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汽車,這個在國內汽車市場響噹噹的名號,任何人都知道這是裕隆集團旗下,生產商用車、Mitsubishi 國產車款以及 e-Moving 電動機車的公司。

但是,罕為人知的,這個名字的發想者,是甫於 2020 年 4 月 19 日辭世的和泰汽車總裁蘇燕輝先生。

蘇燕輝先生主導的國瑞汽車,亦是政府在 1980 年代推動外銷率達 50%的年產 20 萬輛大汽車廠計劃難產之後,唯一在日後憑私人力量,實踐此一政策目標的企業。蘇燕輝先生對於臺灣汽車產業的貢獻十分巨大,蘇燕輝先生的過世,實是一代典範之殞落。

2020 年 4 月 19 日辭世的和泰汽車總裁蘇燕輝先生,回顧其一生事蹟對於臺灣汽車產業的貢獻十分巨大。

國人所熟悉的蘇燕輝先生,是擔任和泰汽車集團總裁,統轄 Toyota 與 Lexus 及 Hino 的總代理和泰汽車及生產廠國瑞汽車與相關事業。然而,和泰汽車集團並不是蘇燕輝先生所創設,其是由黃烈火先生所創辦,而黃烈火亦是味全集團的創辦人,唯其日後為頂新集團所入主。

和泰商行始於日本,1947 在臺復業

和泰商行最早是 1937 年在日本神戶創辦,後來於 1947 年在臺灣重新開業,進行臺灣與上海之間貿易以及香茅油與美孚機油的業務。適逢二戰結束,臺灣逐漸從戰爭走入建設,黃烈火先生認為交通建設必為發展重點,選擇以進口汽車與銷售輪胎為主要業務。

黃烈火先生在 1949 年拿下了橫濱輪胎與 Toyota 豐田汽車的臺灣總代理權,正式進軍汽車產業。而和泰商行亦成為 Toyota 全球首家代理商,賣出了 Toyota 的首輛外銷車款。而著眼於貨運市場,和泰商行亦在 Toyota 的同意下,在 1952 年取得 Hino 日野自動車的總代理權,發展商用車業務。

蘇燕輝先生與黃烈火先生有姻親關係,2 人因同時擔任南港輪胎監察人與董事而相熟。黃烈火先生原本在 1959 年以專業經理人的職位,邀請蘇燕輝先生加入和泰,蘇燕輝先生以家族事業經營為由婉拒。黃烈火後來以和泰商行改組為和泰貿易時,邀請蘇燕輝先生家族入股,並再次邀請蘇燕輝先生擔任經理 (相當於現今總經理職位) 負責營運,蘇燕輝先生才正式加入和泰汽車。

廣  告

機械科班出身,並有運輸業經驗,加入和泰貿易

由於蘇燕輝先生是彰化高工前身彰化工科學校機械鍛工科畢業,具有專業知識,加上家庭在彰化地區經營貨運及汽車零組件進口銷售,對於汽車產業熟悉。並擁有有豐富國際貿易實務經驗,帶領和泰在汽車產業中持續前進。

從汽車進口代理,擴張到國產組裝生產,在其 2010 年自董事長職務退休之前,蘇燕輝先生實際參與和泰的經營,長達 50 年之久,在其帶領之下,終於成為臺灣汽車市場的龍頭。

蘇燕輝總裁辦公室常掛其座右銘<陶朱公理財十二則戒>

在這 50 年的經營之中,和泰一直面臨了許多嚴峻的考驗。由於國際局勢的快速變化,加上政府政策的因應與改變,包含外匯管制、1961 年禁止小汽車進口、中信局統籌進口小客車、全面禁止日製車輛進口等措施,讓以初期進口代理為主要業務的和泰,一直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蘇燕輝先生以其靈活的商業策略與先進的管理思維,帶領和泰安然渡過一個又一個的浪頭。而蘇燕輝先生首先採用的大經銷商制,加上經銷商輔導制度,讓和泰集團在臺灣能有紮實的銷售網路支持,成為長期站穩市場龍頭的基石。

懷抱汽車工廠的願景,首度提出設立「中華汽車」

相對於黃烈火先生以貿易的角度經營汽車市場,蘇燕輝先生則是在加入和泰汽車伊始,在日本拜會豐田汽車之後,便抱持著在臺灣創設汽車廠的想法。

最早在 1960 年,在蘇燕輝先生的主導之下,邀請日本豐田汽車、臺灣大廠大同公司與和泰合作,以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申請,設置資本額 4,000 萬元的「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 Toyota 豐田汽車的國產化。

1962 年在蘇燕輝先生的主導之下,提出中華汽車投資計劃申請書。

然而在政府保護原有國產車廠的政策之下,禁止新設整車裝配廠,並以〈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對於車輛的自製率進行規範。對於「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案亦以不批准也不駁回的擱置方式處理,讓全案無疾而終。大同公司對汽車產業熱度冷卻退出,蘇燕輝先生的汽車工廠大計首度受挫。

而在〈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施行 2 期 8 年結束之後,裕隆集團在 1969 年還獲准以〈中華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商用汽車製造廠,更讓蘇燕輝先生徒呼負負。

第 1 代 Corolla 於 1966 年問世,若歷史能夠改變,假設 1962 年由蘇燕輝先生主導的中華汽車投資計劃若能實現,或許,首代 Corolla 當時就有機會生根臺灣,而不是漫漫長路,等到第 9 代才落腳臺灣。

汽車製造為特許的時空,多家汽車廠陸續成立

第 1 次的申辦受挫,並未阻止蘇燕輝先生推行國產汽車的計劃。雖〈發展國產汽車工業辦法〉保護國產車廠,但是在業界強力要求開放之下,與 Subura 合作的三富汽車、與 Honda 合作的三陽汽車紛紛成立。而六和紡纖,亦在 1966 年準備籌設六和汽車,而其技術合作對象則是 Toyota 豐田汽車。

由於六和與 Toyota 之間的連絡並未通過和泰,因此蘇燕輝先生在知曉時備受打擊,但仍本著與豐田長年合作的情誼,全力協助雙方達成合作,並依原本所取得豐田臺灣總代理權,成為六和汽車總代理,在 1971 年為其銷售六和汽車國產的 Toyota Corona 產品。

1970 年可樂娜上市時的 DM,紀錄那段和泰作為六和汽車總代理,為 Toyota 銷售由六和汽車國產的 Toyota Corona 的獨特歷史。

只是適逢國際情勢變化,1971 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我方退出,1972 年中國日本建交,中國對於援助臺灣的企業考慮斷決往來,讓政府對於六和汽車與豐田的合作感到風險,適逢美國 Ford 福特汽車選擇來臺設廠,政府在原有推薦的裕隆汽車拒絕合作之後,推薦六和汽車與 Ford 合作。最終 Ford 取得六和汽車 7 成的股權,設立福特六和汽車公司,豐田汽車則退出與六和的合作,和泰亦不再代理六和汽車的產品。

在六和合作結束之後,豐田汽車仍有意在臺設立汽車公司,蘇燕輝先生再次奔走向政府表達豐田設廠之意。在政策傾向不增設新廠的前提下,1973 年豐田決定先設立零件製造廠,再逐步配合政策設立汽車製造廠。然而卻兩岸的政治因素,讓政府同意零件廠的設立,卻為未來汽車廠的設立留下但書,讓蘇燕輝先生再次面臨挫敗。

政策倡議之「大汽車廠」,仍以失敗告終

期間蘇燕輝先生曾因為眼睛受傷赴美休養 1 年。此時光陽工業主動與和泰及豐田連絡,想要進軍汽車製造,但因出口比例及國產零件的規劃不一致,未能成案。

而政府則在 1978 年規劃設立年產 20 萬輛的大汽車廠。日產汽車提出申請,豐田汽車亦邀請和泰加入,打算直接投資,並請蘇燕輝先生自美返國主事。

1980 年 5 月和泰、大同、光陽與豐田共同提出「大汽車廠案」申請書。

然而在日產與豐田均提案之後,政府卻改弦易轍,決定由中鋼主導,設置大汽車廠,合作廠商選擇豐田,在深度討論後,提〈年產二十萬輛大汽車廠事業計劃書〉,並廣邀國內企業家加入,包含台塑、台泥、新光人壽、國泰人壽、大同公司、遠東紡織、光陽工業、和泰汽車、聲寶等負責人均是創始股東,並由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擔任董事長。

1981 年 7 月豐田向中國鋼鐵大汽車廠籌備處提出企劃書。
Toyota 第 4 代 Corolla 於 1979 年問世,當時臺灣的時空背景,正好是政府於 1978 年規劃設立年產 20 萬輛大汽車廠後不久。

其中和泰汽車雖全力協助政府與豐田合作,卻僅有創辦人黃烈火先生取得 1%股權,對新公司發展沒有主導權。

然而政府對於自製率、產量均有明確要求,政府基於保護國內車廠又有高外銷比例及達成時限的要求,豐田認為有達成的困難並難以獲利,在長時間溝通未果後,只得放棄,歷時 5 年的大汽車廠案,在 1984 年 9 月宣告破局。

廣  告

收購美國通用合資廠,終取得進軍汽車製造的門票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蘇燕輝先生及和泰汽車在多次申請設立國產汽車廠失利之後,卻以承接華同汽車的方式,開啟了汽車製造的事業。

大汽車廠是依據政府在 1979 年頒布的〈促進汽車工業發展方案〉而進行的。而依該方案,政府亦有設置重車廠的計劃,以達成軍用卡車、特裝車、鎮暴車國產化。

1984 年日野與和泰共同成立國瑞汽車,開始在臺灣製造 Hino 重型車輛,當時,日野指定蘇燕輝先生 (右一) 擔任副董事長。
1983 年 4 月和泰協助日野所提出之重車廠投資計劃書。

而重車廠則是由台灣機械公司與美國通用汽車合資成立華同汽車。不料華同汽車成立不到 3 年,通用汽車便面臨經營困難,在 1982 年,以事業難以為繼之由退出,要求政府依合約購回持股,而政府則以標售方式處理,包含有 Isuzu、Mitsubishi、Renault、Fiat、Volvo、Leyland 等車廠前來投標。蘇燕輝先生以和泰汽車與日野汽車共同投標的方式,以 17 億元成功拿下華同汽車,並改名為國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 1984 年 4 月 9 日正式掛牌營業,蘇燕輝先生推動的國產車事業,終於踏出了第 1 步。

1984 年 Hino 日野與和泰共同成立國瑞汽車,在臺灣製造 Hino 重型車輛,與國瑞總經理菊田將合影。

國瑞汽車先生產 Hino 的大客車產品,並取得 Toyota 豐田授權 Dyna 車系的生產。而在國瑞汽車設立之後,Toyota 豐田汽車得以按政府規定投資現有車廠的方式,加入國瑞汽車,同時投資設立了零件廠,讓 Toyota 豐田在臺灣的生產線逐步完整。

年產 20 萬汽車製造,終獲實現!

在蘇燕輝先生的領導之下,除了建立了生產體系及銷售體系,並以 Toyota Way 豐田模式逐步提升品質,更依臺灣市場的需求,與 Toyota 豐田針對臺灣市場的需求推出完整產品計劃,初期以進口產品為主,輔以逐步導入國產化車款的方式,一步一步將 Toyota 品牌的版圖擴大。

包含 Camry 在內,Toyota 自 2001 年陸續推出 Corolla Altis、Camry、Vios 及 Wish 國產車系,奠定 Toyota 成為臺灣長期而穩定的龍頭地位。

自 2001 年起,連續四年推出全新國產化重量級產品,包含 Corolla Altis、Camry、Vios 及首款休旅車 Wish,自 2002 年起,擠下當時的市場龍頭中華汽車,並宣示「長期而穩定的市場 No.1」做為和泰汽車經營願景。之後,持續拉開領先優勢,成為 Toyota 品牌於全球各市場中的優等生。

在 2014 年國瑞汽車設立 30 周年,全年生產量達到 20 萬輛、外銷達 10 萬輛。
現在國瑞汽車已成為 Toyota 全球供應產線之一,蘇燕輝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大汽車廠。

在此期間,和泰與國瑞汽車持續強化在地開發,並提升製造競爭力,不限以臺灣市場為範疇,成功打入 Toyota 豐田全球供應體系,外銷至中東地區。在 2014 年國瑞汽車設立 30 周年,全年生產量達到 20 萬輛、外銷達 10 萬輛。

歷經數十年的努力,蘇燕輝先生以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大汽車廠。

蘇燕輝先生從 1959 年加入和泰汽車,持續在汽車事業上努力。即便已有亮眼的成績,卻仍不鬆懈自滿,持續努力追尋更高的目標。在 1984 年傾全國之力也做不到的大汽車廠計劃,在他的堅持之下,終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