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羅浮宮、1204 年,驅車前往的凱旋門、1836 年,轉頭望去塞納河另一畔的埃菲爾鐵塔、1889 年,再隨著人潮來到聖母院、1345 年,最後隨著夜色來臨,燈紅酒綠的紅磨坊、1899 年,而無時無刻陪著我的 DS,1955 年。

哪怕 DS5 只是冰冷的機器,哪怕巴黎鐵塔只是一個人工的建築,但只要細數她們身後的歷史,帶給我的味道就值得用一生去品嘗。

打開所有的感官神經,品味巴黎

法國,這個充滿歷史、藝術、人文,融合古典與現代的一座城市,令人對其有無限迷戀,目光所及的任何事物,背後都藏著深遠的歷史,數百甚至上千年的時光經歷下,如今卻還能完整的肅立於你我面前;用手觸摸它的輪廓或是仔細聆聽這個城市的聲音,或是空氣裡的味道,都讓人腳步不由自主的停下。在這樣環境下誕生的法國車廠,似乎也沒有常規可循,卻又味道十足。

街頭上的一個不經意取景,所呈現的意境就必須得經歷數百年歷史才得以累積起來,若從表面去模仿是絕不可能辦到。

1 次、5 次、10 次直到放棄,很快我就不想繼續算下去,即便香榭大道上的精品名店何其多,人們來此的目的無不就是擺設在玻璃櫥窗內的名牌,但這部 DS5 還是有著難以言喻的魅力,即使靜靜的停在那不動,依舊讓過往的人不由自主的回頭,我已經算不得有多少人做出這樣的舉動了。

來巴黎不血拼購物就對不起自己了,身後就是最受華人歡迎的老佛爺百貨。相較精品,DS5 還是有著令人回頭的魅力。

即使到了下午 7 點,若不是天還降著雨,躲在雲另一端的太陽根本還捨不得下山,將城市打得一片明亮。我承認在這灰暗的環境下,這部銀色 DS5 也相對平凡了些,應該說比較平易近人了一點。我試著用最低的角度讓它與背後的埃菲爾鐵塔一起出現在觀景窗內,幾乎趴在地上的我,此舉讓路人、甚至開車的法國人更注意 DS5,看著他們嘴中念念有詞,一位壓著帽子的年輕人走過了過來,先看看車,再看看我,在未等及他開口之前,我只對他說了兩個字:“DS!”他的表情瞬間從疑惑一轉明朗,接下來我聽不懂他說的法語,但不難猜測 DS5 的美得到了稱讚,我本能的用英文與他交談,卻也不阻礙我們之間的溝通。截然不同的語言,卻因一部 DS5,而有了交集。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收拾隨身攜帶的相機,起身前往今天的落腳處。

超過了半個世紀歷史的 DS 車系,如今的再次出發無非想再度興起法國車的設計復興。身後的景色依舊,DS 的光彩也再次燃起。

法國:DS 的起源

1955 年誕生的 DS,並不像 Volkwagen 生產的第一代國民車(Beetle),誓為人人所擁有。取意「女神」之喻的 DS,出自義大利雕塑家 Flaminio Bertoni 之手,他用一種難以被歸類的設計,成功詮釋了 DS 的專屬風貌。車尾燈設置在後窗的上角、內藏式後輪鈑件設計,這些在其他車款上所無法見到的想法,都出現在 DS 身上;而類似飛行載具的造型,也用在當年的廣告創意上,讓 DS 成為一艘可以飛上太空的航空利器。雖然它源自 Citroen 這個不以豪華車見長的法國品牌,但 DS 仍成功獲得了所有民眾的喜愛,同時也是當年法國總理最喜愛的車款之一。很自然地,它的美也擄獲了諸多殊榮。

1955 首次于巴黎車展登場的 DS,車系名源自「女神」之喻。雖然它源自 Citroen,這個並非專制豪華車的法國品牌,但 DS 仍成功獲得了所有民眾的喜愛,同時也是當年法國總理最喜愛的車款之一。
DS 那將後輪包覆的鈑件設計,讓造型彷佛像是太空船一般,當時的廣告文宣甚至拿此做文章。

DS 的美讓人一看就無法忘記,其實 Citroen 還不忘其內涵的充實;當時的液壓技術還僅運用在剎車及轉向輔助系統,但 DS 卻將之運用在懸吊系統與變速箱。四輪獨立液壓懸吊,同時還擁有自動水平校正功能,讓人擺脫石板路所帶來的惱人碎震;而為了增進操控性能,前後輪距及配胎的不同搭配,也減輕了前驅車慣有的轉向不足特性。幾近完美的底盤設定,讓 DS 還得到了「魔毯」的稱號:意思就是駕駛 DS,將會感受一種十分奇妙的體驗。除此之外,未採用離合器的半自動變速箱,同樣帶來了便利的駕馭使用環境。

當時的 DS 並不算是一部平價車款,與現在最新的 DS 定位相同,不僅採用了很多嶄新的科技,用料與質感也十分講究。

成功光鮮的背後

然而,DS 高昂之售價讓不少經歷完二次世界大戰國家的民眾無法負荷,因此 Citroen 在 1957 年推出了子品牌-ID。該車與 DS 共用車身,並調降引擎動力的輸出,配備上也略為精簡,採用傳統的離合器設計,在 DS 上大量運用的液壓科技,也不復見於 ID 身上,售價則是低於 DS 約 25%。只是,在缺少奢華感與科技的加持,ID 最後僅能無奈的在 1961 年底退出銷售戰線。

當時 Citroen 還推出定位較低的 ID 車系,設計上雖然還看得到 DS 的影子,但為了降低成本,很多配備都已被捨棄。

此外,秉持「革新」理念的 Citroen,雖然在 DS 上取得了最大的勝利,不過也因此影響到了一般車款的研究開發,設計師們甚至擔心未來再也無法打造出像 DS 這麼成功的產品;難以在外觀設計上有所突破,卻時大幅影響了 Citroen,即便在 DS 產品週期 1955~1975 年間,Citroen 在產品上有不少計畫,其中還包含有更高等級的豪華車款,或是向下延伸的入門車型,最後卻都因「設計」這個無形,卻最有價值的因素而打消,導致 Citroen 在 1955~1970 年間,幾乎沒有推出新產品。設計感過於強烈的 DS,大大的影響了 Citroen 歷史達十數年之久。

DS 的設計感實在太強,讓 Citroen 很難再設計出其他的車系產品,這讓 Citroen 在 1955~1970 年間,幾乎沒有推出新產品。

直至 2009 年日內瓦車展,DS INSIDE 概念車的出現,宣告了傳奇車系將捲土重來,在 2010 年的量產上市計畫中,該部概念車化身為 DS3 打頭陣,隨後包含 DS4、DS5 的相繼到來,以及未來也可能量產的 Numero 9 概念車,都壯大了 DS 家族的聲勢,DS 逐步重現當年榮景,與概念車幾乎相同的外觀設計,精品文化概念的內裝設計,50 年代的醉心之旅又將由 DS 再次啟航。

2009 年日內瓦車展上的 DS INSIDE 概念車(上圖),現宣告了該傳奇車系捲土重來,DS 將逐步重現當年的榮景,與概念車幾乎相同的外觀設計,以及精品文化概念的內飾設計,50 年代的醉心之旅又將由 DS 再次啟航。

有色的巴黎:18 區

趕在天黑找到的投宿地,一旁就是遠近馳名的紅磨坊,老實說這個滿是燈管所裝飾的建築並不吸引人,還有些陳舊,要不是斗大的 Moulin Rouge 霓虹字樣高掛其中,你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間較具規模的酒吧。不過隨著晚場表演時間的逼近,等著入內欣賞的遊客已佔據了整條街,為的就是一睹法國「康康舞」。此刻我與長居法國的朋友聯繫,他卻提醒我紅磨坊所在的巴黎 18 區,也是著名的紅燈區,這暗指在充滿迷惑意味的街道背後,治安及文化讓你無法與法國的浪漫寫照有所聯想,這猶如不夜城的熱鬧喧囂,我還是從房間的窗臺向外欣賞就好。

擁有上百年歷史的 Moulin Rouge 就在巴黎的 18 區,到了夜晚這裡的熱鬧才正要開始,不過這裡同時也是紅燈區,治安問題同也同時存在著。

不到早上 5 點天就亮了,迎接我們的不是傳統的法國麵包,而是冰冷的冷藏三明治,配上一杯熱咖啡。其實生活習慣不甚緊湊的法國人,連早餐都吃的挺隨興,晚起的人就直接吃早午餐 brunch,簡單點買個麵包就可以打發,或是水煮蛋配上一杯牛奶。但不管吃的是什麼,應當在今天都可以有個好心情,昨晚的陰雨已不存,滿是陽光灑落的城市,已等著我們如何充實度過。

早晨的巴黎即使是夏季仍是冷得讓人打不起精神,簡單的早餐可能足以喚醒這份困意,當然最好能有一杯熱咖啡。

渾然天成的藝術之城

距離旅社不遠的巴黎歌劇院,是我們第一個抵達的地方,採用新巴洛克風格建造而成,是法國建築師 Charles Garnier 的代表作之一,總面積達 11,000 平方公尺,舞臺之大,最多可容納 450 位表演藝術家同台演出;或許你對於它的一切都沒有概念,但著名歌劇《歌聲魅影》中,懸掛之水晶燈一落而下的經典橋段,就是採用曾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真實故事所改編。

巴黎歌劇院的建築甚美,採用巴洛克設計風格,不少膾炙人口的戲劇都選擇在這演出,著名歌劇《歌聲魅影》中,懸掛的水晶燈一落而下的經典橋段,就是採用曾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真實故事所改編。

緊接著換個場景,看著這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未曾來過此地的人也知道,這是羅浮宮的經典地標。羅浮宮原是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堡,在 14 世紀時改建為法國王宮,直至法國大革命期間才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而「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畫就陳列于羅浮宮中。

相較於總是前面擠滿人的名畫,這些近在咫尺的雕塑品更值得花時間品味,羅浮宮內所擺放的藝術品,可能得花 3 天 3 夜才能仔細看完。

老實說,已被觀光客擠滿的羅浮宮,其實引不起我們太多興趣入內參觀,我心中只盤算著如何將 DS5 開到正門口,將絕美的汽車工藝設計、玻璃金字塔及羅浮宮完美結合,與之構築出最美的一幅景象,我做到了也證明了我的設想是對的;只不過這條馬路僅供觀光 Bus 及 Taxi 入內,在拍攝這張照片的當下,羅浮宮的警衛人員早已站在我身旁。

始建于 1204 年的羅浮宮,是歐洲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館前的玻璃金字塔由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津銘設計,而此場景曾在不少廣告片及電影中出現。

凱旋門、埃菲爾鐵塔、聖母院等聞名全球的景點,在不大的巴黎市區內,開著 DS5 不需花太多時間就能走遍;有時候遊歷一個城市,開著車漫無目的遊走,也是一種玩味生活的態度,當然,你開的是什麼車,也可能決定這一天會有怎樣的心情。

美到令人以為在夢中

這天的天空藍得有些不真實,我們走在凡爾賽宮,很難想像這裡原是一片森林沼澤,直至路易十四宣佈遷宮移至凡爾賽,這裡的整個宮殿及花園才真正成形,成為當時歐洲最大、最奢華、最宏偉的宮殿式建築。走在宮中,不難想像當時全盛時期的盛況,那種輝煌且不可一世的壯榮,如今仍可震撼人心。拿起手中的手機隨手一拍,猶如油畫般的情境,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在夢境之中。

美得像幅畫的凡爾賽宮曾是歐洲最奢華的宮廷建築,1980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它位於巴黎以西 20 公里,1664 年路易十四完婚後決定將皇家行宮遷往凡爾賽,即在父親當初修建的狩獵小屋基礎上建造行宮。

Montmartre 是巴黎的最高點,來到山頂可以俯瞰整個巴黎市區的全景,山上除了 Sacre Coeur (聖心堂) 之外,還聚集了不少藝術家,表演、繪畫,商業氣息有些過於濃厚,若是來放鬆心情,還是享受這登高望遠的景色就好。

來到 Montmartre (蒙馬特) 可以一窺整個巴黎市景,如今也成為著名觀光景點,還聚集了不少藝術家,表演、繪畫。

不一樣的美食體驗

肚子在此刻叫了起來,當離開遊歷的行程後,這惱人的饑餓感突然一次爆棚,此刻我對於歐洲食物一點興趣也沒有,滿腦子浮現的不是冒著白煙的大包子,就是可以大口喝湯的麵食,這時候你會對於充斥各國文化的巴黎充滿好感。

在中國城可以吃到令人熟悉的美食,雖然口味稱不上地道,但對於身處異鄉的我們,已經十分滿足了。
看到這罐紅罐涼茶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感動,0.75 歐的價錢以巴黎的物價不算太貴,這就是中國城可以找到的特色。

在巴黎,10 區、13 區和 19 區都有大小規模不一的中國城,滿街的中國餐館、超市及熟悉的中國字,讓人有種回家的感覺,比較不能適應的就是隔壁桌的法國人,正努力拿著筷子夾起的宮保雞丁,雖然味道還稱不上正統,也不知道法國人的評價如何,但對於異鄉的我們,足矣。

我們的欲望似乎還沒有被滿足,在 Opera 地鐵站旁的小巷角落,一家店名為「ZEN ZOO」的小店吸引了我們,原來這裡賣的,是來自於臺灣的珍珠奶茶,而且強調絕對正統,裡頭的店員也不乏華人。誰說走在巴黎,手裡就得拿上一杯咖啡?這奶茶甜而不膩的滋味,成功地征服了法國人挑剔的味蕾,而一旁拉麵街也循著中國城的模式,讓人分不清自己是在法國,還是日本。

臺灣的珍珠奶茶,日本的正統拉麵,這些美食都不難在巴黎吃到。誰說來到歐洲都只有冷食或牛排可以選擇,來巴黎你可以盡享世界。

時間不長,但在這個充滿歷史文化的城市,我又捨得用多少時間去品味呢?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這答案沒有肯定,畢竟身為一名旅客,對於巴黎,不單只討論有沒有去過,而是去過幾次?離開巴黎,開著 DS5 往下一站,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