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 2015 年法蘭克福車展前夕,歐洲媒體傳出來自臺灣的電動車品牌 Thunder Power,將在車展舉行品牌首演與發表電動車作品。至今仍印象深刻,第一時間聽聞竟然有新創臺灣電動車品牌要進軍法蘭克福車展!這對身為臺灣汽車媒體的 U-CAR,當然是值得同感高興的事情。

也因此,當時前往法蘭克福車展採訪的編輯團隊,特別前往 Thunder Power 展區,帶來臺灣汽車媒體最早的影音專訪報導。以當時 Thunder Power 於車展現場所對外宣示的進度,是 2017 年開始試產,2018 年開始量產,並在 5 年之內達到 10 萬輛生產規模。不只以當時的環境,即便在現今,年產 10 萬輛電動車都是極為可觀的生產規模。

法蘭克福車展首演 2 年過去了,Thunder Power 首度回臺灣發表

2 年過去了,Thunder Power 於 2017 年 8 月份首度回臺灣發表,先行於 8 月 2 日於臺北市信義區舉辦造勢活動,接著於 8 月 8 日正式舉行品牌發表會,宣布 Thunder Power 品牌量產車型展開預售,而對於相關進程則有所更新,2018 年展開量產版車型實際上路,並預估 2019 年能量產上市交付給消費者。

是的,筆者與 Thunder Power 的初次互動,就是 8 月 2 日陪著它緩步信義區,一種說不上來的奇特氛圍。

我們真心期望並祝福,作為品牌創始者為臺灣人的 Thunder Power,能夠如期地量產問世,加入成為全球電動車壇的最新成員。

品牌發表會後,留下的問號比驚嘆號來得多

不過,作為汽車媒體,必須老實地說,就這此次 Thunder Power 在臺灣所舉辦的發表活動與媒體試乘體驗,筆者心中所「留下的問號,是比驚嘆號來得多」,因為,跟以往汽車廠所舉行的新能源車前導體驗相比,Thunder Power 在許多關鍵環節的資訊呈現與體驗,真的跟以往的經驗相距甚遠。

Thunder Power 的概念車作品,造型頗具特色,但發表會的過程,多著墨於品牌理念與造型設計特點,原廠高層並未能多著墨系統架構與相關產品細節,就採訪的角度來看,確實頗為可惜。

其實,就媒體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每場記者會,盡可能吸收彙整各項訊息,提供正確詳實的資訊給讀者,並對讀者負責。我們也能理解,Thunder Power 此次展示的車款,仍屬於概念車階段的作品,距離量產階段仍有一段距離,因此,若有許多設計未臻齊備仍屬合理。

但即使如此,既然 Thunder Power 所強調的品牌競爭力,最核心的根源,來自具備跟電動車業界一較高低的競爭優勢,包括加速性能(0-100km/h 3.1 秒)、極速性能 (時速 240 公里)、最大巡航里程(NEDC 歐規油耗測試 650 公里)、模組化底盤與輕量化科技(鋁合金、超高鋼材與碳纖維複合材質運用)等等。

儘管畫面科幻唯美,但受限於攝影棚內的空間限制,當天僅能由原廠人員低速度繞圈,每家媒體試乘小繞一圈,約 10 秒完成體驗,說真的,這能寫試車報導的話,我得跟作者致敬,您了不起。

但很遺憾地,這些資訊作為汽車媒體的 U-CAR,在這次的 Thunder Power 品牌發表會與體驗活動中,我們可以說,除了闡述品牌設計方向與數據層面的簡報投影資料,以及以時速不到 20 公里約 10 秒鐘就完成的「試乘」體驗之外,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具體的收穫。以按照表訂計劃來看,再不到 2 年就要把量產車交付給首批車主的品牌,這次品牌體驗確實有相當大的失落感,也覺得相當可惜。

廣  告

Thunder Power 應清楚且具體地,展現品牌技術能力

那回過頭來說,若我們能建議 Thunder Power,在未來的發表會或體驗活動,U-CAR 期待能看到與體驗到甚麼呢?

首先,Thunder Power 應清楚且具體地,展現品牌技術能力,以及供應鏈體系。

回到文前,以當前車壇技術力的演進,包括模組化底盤、輕量化複合材質、電力驅動模組、電控系統與電池組設計等專業領域,諸家競逐新世代能源車的量產車廠,以及背後提供整合供應鏈的零配件大廠,也各自建立相關技術與設計特點,甚至各車廠之間也存有系統,共用供應鏈或背後為同一零配件大廠支援的關係,畢竟,汽車產業是相當龐大複雜的體系,現實環境,幾乎不存在一家車廠就能全攬所有零組件研發與生產製造,某種意義上,大家通通都是「組裝車」。

各家車廠邀請媒體瞭解品牌最新技術時,除完整的系統講解之外,也會安排實際的系統模組展示,並讓工程人員能直接回答媒體的提問,達到最好的互動與產品體驗效果,這才是車廠與媒體互動應有的正確方向。

也因此,在車廠各項創新科技的展示,不僅是概念車,即使到準量產車與量產車等不同階段,車輛系統若拆解開來,也都有產業內不同協力廠商與系統供應商的影子,而這些在底盤模具展示、傳動系統模組、機電控制系統與電池組展示,都是車廠跟媒體正面呈現與溝通的重點議題。

提供媒體真實的測試環境,以驗證產品的實際性能

接著,就一位汽車編輯,畢竟不屬於汽車研發工程端,也非汽車供應產業內的一員,因此,對於汽車工程系統的著墨,難免有所侷限性。但是,汽車編輯最熟悉的就是與車輛實際互動,也就是車輛的實駕體驗,這也是編輯得以「正確且完整」評估系統成熟度的關鍵指標。

白話點,就讓汽車媒體幹正事,好好開車!

Luxgen 於 2009 年展示電動車技術時,媒體於三義廠區實駕體驗,會中也可以清楚看到電動車系統的各項組成,包括跟 Thunder Power 採用相同規格的 18650 電池。

即使是概念車或原型車階段,透過實際測試,也能感受到動力系統能否達到原廠宣稱的性能指標,包括加速表現與最大巡航里程等等,當然,以電動車採用電動馬達通電就能瞬間拉高轉速的動力傳輸特性,要讓電動馬達驅動到輪胎打滑並非難事。

但我認為電動車邁向量產車的最關鍵之一,不在於最大動力輸出的表現,反而是如何最佳化的控制動力輸出,畢竟你買電動車絕對不是只拿來測 0-100、0-400 或 0-1000 加速,而是像正常車輛的操控與行駛,這時候,如何在確保動態穩定、可操控性與安全性,絕對是談高性能之前必須面對。

畢竟,對於每款能上路的車,肯定要先有操控安全,才能來談操控樂趣。

不只汽車廠,例如汽車零配件大廠 Bosch,近幾年也積極在亞洲舉辦媒體活動,實際讓媒體感受集團最新研發技術。

期待更多驚嘆號,徹底體驗 Thunder Power

雖然,在此時機點,我們留下的問號,確實比驚嘆號還多。

但我們真的很期待,即將於 2017 年法蘭克福車展發表全新 Coupé轎跑概念車的 Thunder Power,能帶來更多的驚嘆號,U-CAR 也更有機會更深入瞭解 Thunder Power 的競爭力,也期許在不久的未來,就也實際徹底體驗 Thunder Power 電動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