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sche 在 2019 年發表了全新的電動車產品 Taycan,Turbo S 車型里程超過 400 公里、極速超過 260 公里,靜止至時速 200 公里的加速 9.8 秒。看到這樣的規格,在熱血沸騰之際,我們還必須說:感謝 Tesla。若不是有 Tesla,我們可能還要再等 20 年才會看到如此精彩的 Porsche 電動車產品。

全新 Taycan 代表 Porsche 跨入純電動車的新里程碑,並繳出亮麗的成績,追根究柢,要感謝 Tesla!

在 1970 年代之後,電動車開始浮上各大國際汽車公司的檯面,BMW 在 1972 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便以鉛酸電池打造的 1602e 擔綱禮賓車。而在石油危機之後,更促使各大汽車公司投入更多資源打造電動車。美國加州政府在 1990 年所推出的 0 排放車輛法案更讓各大汽車公司推出了許多純電動車產品,像是 GM 的 EV1、Ford 的 Th!nk/Ranger EV、Toyota RAV4 EV 等,以符合法令要求,取得在加州銷售車輛的權利。

BMW 早在 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推出的 1602e 擔綱禮賓車。

然而隨著美國政治局勢的改變,0 排放車輛法案被廢止,所有傳統汽車公司都中止了其純電動車輛的供應,前述的電動車產品由於推出時都以租賃方式供應,亦均在 2003 年租約到期後被回收銷毀。

其實不難理解汽車公司的做法,因為電動車的結構相對簡單、保養成本較低,對於汽車公司以及其經銷商通路的獲利有極大的衝擊。當時電動車產品的推出,是在遵循法令規範之下,取得營業許可的不得不然。當法令的要求不再存在,中止電動車產品以保護每年數千萬輛保有車輛所帶來龐大的維修保養營收與獲利,自然是商業運作之下最合理的選擇。

對於車廠而言,維持內燃機傳統車輛的生態,是有利於維持體系龐大的維修保養營收與獲利,這也讓傳統車廠在沒有法規的壓力下,選擇低調面對電動車議題。

也因此,後續在面臨日益嚴格的油耗及排放法規,以及 CAFE 平均燃料效率標準,傳統車廠大多選擇以仍具有傳統引擎的 Hybrid 車款以及 Plug-in Hybrid 車款應對,在通過法規要求的同時,維護傳統維修保養的利益。

廣  告

Tesla 崛起,徹底改變傳統汽車生態

然而就在電動車均被回收之際,2 位矽谷的創業家 Martin Eberhard 以及 Marc Tarpenning 便以交流電動馬達發明人 Nikolas Tesla 之名,成立了 Tesla Motors,全力發展電動車。而在 2004 年的 A 輪募資中,Paypal 的共同創辦人 Elon Musk 投入了 750 萬美元的資金,成為 Tesla 的董事,並在 2008 年 2 位創辦人離開之後,擔任董事長。

Elon Musk 與美國總統 Trump 一樣擅長用 Twitter 造勢,以個人的明星魅力,協助 Tesla 建立全球知名度與技術領先者光環。除了乘用車,Tesla 亦已發表電動拖車頭,進軍貨運市場。

擁有成功的新創經驗與豐富的金脈與人脈,Elon Musk 成功地從高價跑車市場出發,以時速 0 到 100 公里加速不到 4 秒、極速 200 公里、行駛里程超過 300 公里的第 1 代 Roadster,推廣到全球,讓消費者知道電動車亦能擁有超跑級的性能與傳統汽車的里程實用性。後續 Elon Musk 再成功推出 Model S、Model X,讓 Tesla 打入豪華大型轎車以及豪華大型 SUV 市場,提供消費者多樣性的產品選擇。

Tesla 身為汽車市場後進者與電動車的先驅,成功以第 1 代的 Roadster、Model S、Model Y 吸引多金的先期嚐鮮使用者,打開電動車的市場。

在了解消費者對於里程的焦慮與充電等待的不耐,Tesla 發展出 120 kWh 的 Supercharger 快充系統並獨立開始架設充電網路,提高電動車的實用性及普及性,讓電動車成為市場的顯學。而不斷宣傳的 Auto Pilot 自動駕駛系統,更讓 Tesla 與傳統車廠之間做出區隔,殺出重重包圍,成為國際級汽車品牌。

Tesla 發展的 Supercharger 快充系統與網路,改變了電動車的使用型態,讓足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Tesla Auto Pilot 自動駕駛系統成為 Tesla 在電動車之外,得以明顯跟傳統車廠劃分的新科技,也對於品牌的科技感建立,有絕對的助益!

隨著法規不斷地變得嚴格,傳統車廠也進入到不得不推出純電動車款方能符合 CAFÉ的要求。然而市場上已經有 Tesla Model S 這種里程超過 500 公里、靜止至時速 100 公里 2.8 秒的產品,傳統性能大廠的全新產品,難道性能還能低於這項標準嗎?Taycan Turbo S 的性能與 800 V 快充系統,就是這樣來的。

Taycan 很精彩,沒錯,我們要感謝 Tes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