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多家中國車廠傳出有意導入臺灣市場,包括品牌與合作對象的傳聞,持續在國內引起熱烈討論。當然,對於導入中國車的議題,各方觀點與正反意見都有,也引起各界的論戰。因此,U-CAR 為能提供各界表達意見的網路平臺,選於 2024 年 3 月 14 日藉由 [U 指數 ] 問卷調查系統,推出中國車導入臺灣大調查問卷。

最終在 3 月 14 日至 3 月 19 日期間,總共 5 天的時間收集到多達 2,030 位網友參與問卷,針對「中國車導入臺灣」的議題作出意見回饋。U-CAR 感謝所有參與問卷的網友們,短短 5 天就累積超過 2 千人參與問卷,顯示這項議題受到各界高度的關注。

  1. 1. 問卷限時期間:2024 年 3 月 14 日下午 12 點 至 2024 年 3 月 19 日下午 5 點截止
  2. 2. 成功收集問卷數:2,030 名網友參加
  3. 3. 問卷收集方法:U-CAR 全站新聞內嵌問卷表

對中國車的定義尺度,問卷調查呈現趨於兩極化

問卷的第一題,我們想了解大家對於中國車的定義為何?按照定義尺度的狹義與廣義,依序有「中國品牌」、「中外合資品牌」、「中國汽車集團旗下外國品牌」與「過半比例零件為中國製就算」。

在收集問卷整理之後,可以看到對中國車定義的光譜,結果是呈現兩極化的分布,最狹義與廣義認定,各自有 40%與 32%的支持度。首先,有 40%的網友認為單純原創於中國與完全屬於中國車廠的「中國品牌」,才是判斷是否為中國車的關鍵,例如吉利汽車、奇瑞汽車、比亞迪汽車集團,或者大家俗稱蔚小理的中國新能源品牌,蔚來、小鵬與理想汽車等。

由中國自主創立的蔚來汽車,屬於 40%占比網友所認為,應該要是「中國品牌」才符合對中國車的定義。

接著,除了中國品牌之外,由中國車廠與外國車廠合資所創立的品牌,例如比亞迪與 Mercedes-Benz 在中國合資所創的新品牌 Tengshi 騰勢,也算是中國車定義的則有 11%。補充說明一下,先前中國政策法規所主導,外國車廠必須採合資模式才能獲准進入中國國產車市場,因此包括一汽豐田、東風日產、上汽大眾與廣汽本田等車廠,仍由外國車廠主導原廠品牌與產品,因此並不在共創合資新品牌的定義內。

比亞迪與 Mercedes-Benz 在中國合資所創,專攻新能源車的新品牌 Tengshi 騰勢。

認為中國車定義應擴張到中國汽車集團旗下外國品牌,例如上海汽車集團經收購南京汽車,進而納入麾下的英國品牌 MG,應該算入中國車定義內,支持這項定義的比例也有 17%之多。當然,若要再延伸這項定義,中國吉利控股集團在 2010 年自 Ford 集團收購 Volvo 品牌,也是中國車廠在全球車壇最具指標性的品牌收購案例。

儘管英國 MG Rover 品牌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 MG 目前隸屬於中國上海汽車集團旗下,有 17%的網友認為定義上仍屬於中國車。

但是,Volvo 與 MG 兩者仍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在於 MG Rover 車廠在 2005 年 7 月被中國南京汽車廠收購時,其實已經面臨產線老舊、營運與財務不佳窘境,MG 後續於 2007 年以南汽名爵重返車壇,是以中國第 1 個自主國際汽車品牌之姿復出,後續產品開發也是中國車廠主導下進行,這條脈絡一路由 MG 隨南汽併入上汽集團後至今。相反地,Volvo 當時被納入吉利麾下時,仍保有完整產品線、自主開發能量與豪華品牌光環,吉利也藉此收購獲得 Volvo 技術分享並提升提團整體造車工藝。

在 2010 年 3 月 28 日,吉利控股集團主席李書福 (前排左) 與 Ford 集團財務長 Lewis Booth ( (前排右)),在瑞典哥德堡共同簽署 Volvo Cars 品牌股權交易協議,中國吉利控股集團取得 Volvo 乘用車品牌全數股份。

最後,是最為廣義的認定,除了上述 3 個條件都算之外,只要是過半零件採用中國製就符合中國車的定義,問卷調查比例達到次高的 32%,讀者選擇這項答案可以說是跳脫品牌的框架,改以零組件比例來認定是否為中國車。當然,針對零組件比例的資訊,除非政府單位查核並公開資訊,或者車廠主動對外公佈,不然消費者很難判斷零組件生產地比例的資訊。

針對中國車定義是頗為複雜的議題,畢竟在現今車壇演進下,中國車廠與外國車廠已有更多併購、合資與部分持股的交叉合作,彼此的界線也愈來越模糊,或許之後可以再更為細分,但是此次仍以大致區塊來簡化定義,提問時也先避開指涉單一品牌,讓讀者來單純表達對中國車定義的基礎想法。

車輛由龐雜的零組件所構成,有 32%的網友認同採廣義的 50%零件比例,若這款導入臺灣市場的新車,全車零件過半來自中國就可以定義也是中國車。(圖片僅為示意)

58%支持完全開放導入,仍有 42%傾向設門檻或禁止導入

接著來到關鍵的第 2 題,如果在符合相關車輛審驗法規下,到底大家對於中國車導入臺灣的接受度是如何?

問卷調查結果出爐,總共有 58.0% 、將近 6 成的讀者,傾向中國車導入國產或整車進口,應採取完全開放的態度, 讓中國車能加入臺灣汽車市場,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購車選擇。不過,雖然有將近6成是支持完全開放,但也有 4 成多是傾向設門檻或禁止導入,顯示這項議題確實在國人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化。

上汽集團於 2024 年 1 月 17 日正式啟用最大的全新汽車運輸船,全船最高可運輸 7,600 輛新車出口海外市場。

在接受度光譜的另一端,則是希望政府完全禁止中國車導入國產與進口,總共有 17.6%占比的讀者支持這樣的方向。接著,是有 9.5%的網友,傾向僅開放國產但取消相關補助 (例如舊換新或電動車貨物稅減免),藉由取消政策補助來限制中國車導入,並抑制其銷售競爭力。

而在接受度較上述稍微放寬一些,是選擇允許導入國產,但禁止自中國與第三地整車進口,比例達到 8.3%,選擇這項的網友是同意中國車可以導入國產,但不需要特別在政策補助上設限,讓這些在臺生產的中國車單純回歸市場機制來銷售。

中國車廠近年積極設立海外生產基地,以直接供應全球市場。圖為比亞迪新能源車工廠。

最後一項選擇,則是當前國內現狀的法規條件,是允許導入國產,但禁止自中國整車進口 (未禁止第三地整車進口),總共有 6.6%的人認同採取現狀條件來導入中國車,可以導入國產也可以由中國以外的第三地採整車進口臺灣。當然,政府現行法規於當初所擬定的時空背景,中國車廠尚未積極布建海外生產線,現在包括比亞迪、奇瑞、吉利與上汽所屬 MG 等,都積極在歐洲、東南亞與美洲設立生產線,將大幅提高中國車由第三地進口引進臺灣的機會。

廣  告

中國車導入期待以新能源車為主,BEV 純電佔過半期待度

第 3 題我們以車輛動力系統來切入,詢問網友如果中國車能導入臺灣,最期待的動力系統會是哪一類型?U 指數準備總共 5 款動力類型,分別是氫燃料電池車、BEV 純電動車、PHEV 插電式油電混和動力、Hybrid 油電混和動力與傳統燃油車等。

最後結果出爐,總過有 55.0%的過半比例網友,期待中國車能以 BEV 純電動車類型導入,其次有 3 款動力類型的支持比例都很接近,依序是 14%的 PHEV 插電式油電混和動力、13%的傳統燃油車與 13%的 Hybrid 油電混和動力,最後才是 5%比例期待導入氫燃料電池車。

目前正在臺灣緊鑼密鼓進行導入認證與測試作業的 MG4 EV,是 MG 品牌當前的純電動車銷售主力車系,也獲得國內消費者的高度關注。

以動力類型來看,目前仍是國內汽車市場主要的傳統燃油車,在中國車若能導入下僅獲得 13%的支持度,想對地,其他 95%都是期待不同類型的新能源車動力選項,尤其是過半比例期待能導入中國純電動車,可以清楚看到消費者對於電動車的高度期待,跟當前中國車廠在電動車的顯著進展,兩者之間已有緊密的連結,也成為此次問卷調查過半支持開放導入中國車的關鍵因素。

2022 年 8 月發表的小鵬 G9 純電車,首度採用 800V 高壓 SiC 碳化矽平臺架構,搭配 480kW 超充最快 5 分鐘可補充 200 公里續航,在中國電動車發展進度有其意義。

若中國新能源車開放導入,比亞達獲 47%最高期待度、進口中國製 Tesla 也有 16%支持

最後一題,如果中國新能源車能開放導入,以品牌來選擇的話,大家最期待導入的汽車集團是哪一家?

[U 指數 ] 選擇了以下幾家中國新能源車的代表汽車集團,比亞迪集團、吉利集團、奇瑞集團、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安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華為汽車與小米汽車等,也追加中國製 Tesla 進口與開放自行填答的「其他」選項。

最後,BYD 比亞迪獲得最顯著的期待度,總共有高達 47%的網友最期待導入比亞迪的新能源車,至於目前主要由德國柏林生產廠進口至臺灣的 Tesla 電動車,若改由中國上海廠生產進口導入也有 16%的期待度。獲第 3 名期待度的汽車集團則是吉利汽車,也獲得 10%網友的導入支持度,以上 3 家是在期待度有超過 1 成的品牌或汽車集團。

當前在全球新能源車市場大展手腳的 BYD 比亞迪,不僅是最大的中國新能源車廠,也已開始正面挑戰 Tesla 在全球新能源車龍頭的地位。
有中國新能源車導入品牌期待度這題,有 16%的網友期待 Tesla 直接由中國上海工廠進口導入。

吉利集團旗下擁有許多國際品牌,包括 Volvo 與 Lotus,跟賓士共同持股 50%、轉型純電動車的 Smart 品牌,同時有新創 Zeekr 極氪純電品牌,以及跟 Volvo 共同合資的 Lynk & Co 與 Polestar 品牌 ( Volvo 已於 2024 年 2 月停止注資 Polestar,持股後續將轉移給吉利),加上吉利以中國市場為主的新能源車品牌,包括吉利銀河等。

吉利在新能源車擁有豐富的品牌與產品線,圖為吉利銀河 中型休旅車 L7 車系,採用 PHEV 插電式油電動力。

接著來到中國新創電動車廠代表的理想與蔚來汽車,同時拿到 4%的期待度,目前有 MG 率先導入的上汽集團,也獲得 3%的導入期待度,一樣獲得 3%支持的還有華為汽車與小米汽車,最後是小鵬汽車擁有 1%的支持度。其他汽車集團的導入期待支持度則低於 1%,全數列入 12%的其他類別。

上汽集團旗下的 MG 品牌在歐洲有不錯的發展,加上中華汽車搶先讓 MG 重返臺灣,都讓 MG 與上汽在臺灣擁有一定的知名度。

[U 指數 ] 對於中國車導入臺灣議題,歡迎分享您的想法與觀點:

〈網友正面意見節錄〉

  1. 要導入中國車,就要開放其他國家自由導入,不要再有關稅壁壘,這樣跟不上世界潮流,要讓市場自然淘汰不安全不適合台灣的車子。
  2. 樂見其成,希望趕緊導入中國 EV 品牌活絡台灣死氣沉沉的汽車市場。
  3. 降低關稅讓各種最新車型進口,增加動力選擇,而非單一種類車種。
  4. 奇瑞燃油車,引擎工藝已不輸歐日,希望再度引進。
  5. 可增加市場競爭力,消費者更多選擇,沒必要為了反而反。
  6. 不要害怕競爭。
  7. 小鵬汽車、小米汽車也都很期待。
  8. 若是純商業思維可以,如政治考量則根本是來亂的。
  9. 可以進一些低階入門車輛提供平常代步使用。
  10. 台灣汽車 不管是國產或進口價格都太高了 如果大陸車能進到台灣銷售 肯定能達到抑制車價的效果 也能有更多的選擇 更不用被車商給綁架了。
  11. 不用嘴炮中國製不好,趕快引進來讓消費者試就知道。
  12. 沒有問題,讓市場來決定去留。
  13. 基於全球貿易市場的開放及公平性,沒有理由去限制某一國家的車輛進口。
  14. 會買的人就會買,不會買的就不會買。
  15. 扣除政治議題就是讓他進來給市場做選擇~而且現在剛好是所謂反中政府,至少進來比較少政治糾紛。
  16. 台灣國家主權安全和利益為最高原則,中國車在台灣國產可有限度接受。
  17. 安全性比較重要需要台灣有對應的法規和專業中心檢測。
  18. 台灣汽車選擇太少造就一堆高價盤子車,政府應該開放中國汽車讓人民有更多選擇性,反正政府還是賺錢但人民能選擇更好更便宜的交通工具。
  19. 導入還是可讓國內車市良性競爭,但適當限制除可避免不當低價傾銷,還是可適當保護國內車企,保障國人就業。
  20. 樂見其他中國品牌汽車採用 MG 模式(CKD)在台灣販售,提供國人就業機會也提供消費者更多元化的選擇。
  21. 開放中國製汽車,國產車保護那麼久了,不應該閉門造車,迎接全世界包含中國的競爭,才是健康的。
  22. 不要再閉門造車,看看中國造車工業如何進步。
  23. 中國車可以不買,但要進到市場,消費者才是贏家。
  24. 企業之間的競爭,消費者一定都是獲利,這是不變的鐵律!
  25. 台灣人應該勇敢迎向全球(漏一國就不叫全球)。
  26. 符合市場經濟,便宜價格購買車,親民,加速汰舊污染老爺車,空氣品質提昇。
  27. 有心長期耕耘台灣這個小市場,對消費者有利,管他那一國車。
  28. 導入中國車可以讓整個市場汽車價格降低,有良好的競爭力對民眾比較有利。
  29. 不想要中國車,但確實中國車能成為價格破壞者,為車市注入活水也勉強可以接受。
  30. 以國家利益而言,進口中國車必然有他的風險,但如果單就此原因完全禁止,那挺可惜的。我認為可以取個平衡,獲取中國品牌但在台灣製造與組裝是一種方式,或是中國零件透過 CKD 的形式在台組裝(MG 做法)然後部分國安會擔心的重點部件(系統、車機、晶片)由台灣這邊供應,或許這兩種方式會是在市場期望進口與國家利益安全考量下,取得一個平衡的方式。

〈網友反面意見節錄〉

  1. 中國車一點都不想買,誰代理就抵制。
  2. 那些東西是會危害國家安全。
  3. 無必要去討論因為會很有可能開後門,而且中國有不負責任的態度。台灣本來就有造車能力。
  4. 中国製の車は全然期待しない、むしろ日本製のK−Carを導入する方が良い。(我對中國產車的期望不高,我比較喜歡日本產的 K-Car。)
  5. 珍惜生命,反對中國車導入
  6. 拒絕中國車入台。
  7. 以當前兩岸敵對的狀態下,考慮到國安及公平貿易的關係,不應該開放任何中國車輛進來台灣。
  8. 中國需承認台灣是國家,否則需廢止車輛配備所有網路功能。
  9. 在中共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前,完全反對。
  10. 車載系統與鏡頭是否有可能會造成隱私侵害與資安漏洞,我非常不放心。
  11. 如果要開放中國汽車的話,要不要乾脆將進口汽車 0 關稅與 0 貨物稅,至少我可以用比目前更低的價格買到相對更安全的歐洲車。
  12. 無論如何都不會買中國品牌或是中企旗下的外國品牌。
  13. 為什麼要導入敵對國的汽車?
  14. 進口車的貨物稅太高了!!中國不中國不是重點。
  15. 針對用戶個資以及國防安全,台灣是否有相對應的政策及限令?就像特斯拉經過營區鏡頭功能受限那樣,未來可能導入的中國車,是否有強制要求?
  16. 自由經濟市場是台灣的民主自由價值。
  17. 允許陸整車進口,課稅保護台產車既可。
  18. 中國車廠導入所帶來的資安風險以及對國產車的衝擊應更加審慎評估。
  19. 傾向導入日本品牌 Toyota,Honda,Nissan 等,在中國有生產,但台灣沒有的車種。Ex: Toyota Highlander 油電款。
  20. 應嚴格進行資安管制,防堵資訊後門。
  21. 想併吞台灣的敵國產品不該導入。
  22. 為了國家安全希望禁止中資含合資的汽車產業進入,對於合資廠商也應停止相關政策補助。
  23. 我很不喜歡中國車,但必須承認他們的進步非常快速,但最讓人猶豫的是他們安全以及穩定持久性,若是要進來台灣我希望台灣的檢測不論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能夠幫忙做好把關,而不是看著眼前的利益而棄安全穩定性不顧,若是確定沒有任何需要疑慮的問題,當然也能夠對中國車慢慢地改觀。
  24. 引進中國車就是在消滅臺灣自己的產業鏈,兩岸一旦情勢緊張,若沒有自己的汽車產業,就會成為對方把柄,導致臺灣不得不低頭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