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率先以國際大廠的身份,預告將在 7 月 29 日發表量產版 i3 電動車,前衛的外型與先進的科技,魅力十足。那對於消費者而言,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你我是否可以買?應不應該買一輛電動車呢?這個問題我們接下來除了將由價格、保修等面向來探討外,還會深入 BMW 量產碳纖車體工廠一探究竟,且試駕 BMW ActiveE 電動車、提前感受 BMW 電動車的魅力。

應不應該買一輛 BMW 電動車呢?這個問題我們接下來除了將由價格、保修等面向來探討外,還會深入 BMW 量產碳纖車體工廠一探究竟,且試駕 BMW ActiveE 電動車、提前感受 BMW 電動車的魅力。

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大的考量莫過於價格的部份。而影響電動車價格最大的關鍵,則在電池的成本。目前電動車市場在成本的計算上,多以每千瓦小時 (kWh,1 kWh=1 度電) 電量可以行駛 5 公里為基礎,而每 kWh 容量電池成本約要 1,000 美元。以實用的範圍來看,電動車多將續航里程設置在 150 公里左右,因此需要的電池容量相當於 30kWh,而成本便約在 30,000 美元,將近新臺幣 100 萬元,而成車的終端售價自然水漲船高,是電動車難以普及的原因。

降低電池成本可促成車價下降

而 BMW i3 由碳纖維車體輕量化之賜,每度電可以行駛的里程可以提升,使得其電池容量得以下降至 22kWh,對於整體的成本能有效的壓低。而縮小的電池容量,亦進一步減少電池的重量,讓行駛里程進一步提升,具有雙重的優點。

BMW 在 2011 年初,發表了電動車專屬子品牌 BMW i,宣告品牌進軍電動市場的決心,並於 2011 年下半年發表了 i3 與 i8 兩款概念車,作為 BMW i 的首波作品。相隔兩年的時間後,BMW 預計在 7 月 29 日發表量產版本的 i3,企圖大舉拓展替代能源版圖。

拜電池成本壓低之故,雖然車體以先進的碳纖維技術打造,BMW 打算將 i3 的價格設定在與 3 系列相當,如此的市場定位讓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增。接著自然是產品力的部份。要對消費者產生誘因,在產品力上必定要有過人或是獨到之處。以現在全球各車廠與各國政府對於電動車的推動來看,最主要的優勢就是在環保方面。

電動車在國際上的認定是屬於 ZEV-Zero Emission Vehicle,代表的是行駛過程之中不會排放廢氣,也沒有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屬於環保車的範圍。而實際使用上,若將發電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計算,以臺灣每度(1kWh)電力的發電,二氧化碳的排放約為 0.636 公斤,亦即 636 公克,而若每度電可以行駛 5 公里,則每公里行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為每公里 128 公克,相較 BMW 316i 的 134 公克至 137 公克,以及 316d 的 114 公克至 118 公克,似乎並沒有特別的競爭力。

為了讓自家電動車能更為普及、BMW 除了在設計上極盡巧思,包含了輕量化材質:碳纖維的大量運用,以利續航力、效能與性能的最佳平衡之外,在維修保顧、售價上也多所用心,讓消費者對於電動車更有興致與信心。

然而,每度電行駛 5 公里這個數字,是在以現有引擎車輛的車體換上電力驅動系統下所得的結果。然而據 BMW 的測試,輕量化的 i3 每公里僅需要 0.13 度電,亦即每度電可以行駛 7.69 公里,換算出來的碳排放量僅有每公里碳排放量僅有 82.68 公克,對於環保的助益十分明顯。

使用成本低廉是優勢,充電便利性是另一個挑戰

而除了碳排放之外,使用的成本亦是消費者的考量重點,相較於現有的內燃機車種,汽油車每公里的油料費用約為 3~5 元,柴油車則為 2~4 元。而以臺灣夏季家用非營業電價每度 2.1 元至 5.63 元的範圍,一般電動車每公里在 0.4 元~1.1 元,而 BMW i3 的費用則在每公里 0.27 元至 0.73 元之間,對照內燃機車種,電動車每公里行駛費用可以大幅節省 70~80%,節省費用相當可觀。

電動車的優勢,與傳統內燃機引擎車款相比,除了碳排放的環保優勢之外,使用的成本亦是一大優點,電動車每公里行駛費用可以大幅節省 70~80%,節省費用相當可觀。

而成本不成問題之後,使用的便利性自然成為下一個考量的因素。為了 i 系列產品的推出,BMW 開發出 2 種充電裝置,包含小型壁掛式的家用充電器,以及適合用於公眾場所的大型專用充電裝置。以一般家用電源進行充電的機制,其功率為 7.5kW,僅需 3 小時的充電,便可以讓 i3 的電池容量充飽;而以專門線路供電的公眾充電裝置,其充電功率更達到 50kW,僅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讓 i3 的電池充到全滿,方便消費者行駛的需求。

為了 i 系列產品的推出,BMW 開發出 2 種充電裝置,包含小型壁掛式的家用充電器,以及適合用於公眾場所的大型專用充電裝置。

即便有方便的充電系統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但是僅有 150 公里的續航里程,對於不定期假日出遊的旅程似乎不足以使用,難道 BMW i3 的車主都必須擁有第 2 輛的假日專用車嗎?這樣的設定顯然不合市場的需求,那麼,增程 (Range Extended) 的設計或許解決續航力的好方案。

廣  告

增程:提高實用性

根據 BMW 目前公布的資料,BMW i3 上市後,車主將可以選配增程功能。BMW i3 的增程功能,是在車上多安裝一顆 650c.c.的雙缸引擎,這顆引擎並不會讓車輛提供動力,純粹只是用來帶動發電機,油箱也僅有小小的 9 公升。

但有了這顆汽油引擎的輔助,可以為 BMW i3 增加 100 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汽油耗完時再加油便可繼續供電,為 BMW i3 提供續航力。如此一來,在公用充電設施未完備之前,BMW i3 仍有高里程的行駛能力,實用性將大幅提升。

為了增加續航力以強化實用性,原廠還推出增程功能的選配,透過增加的 650 c.c.引擎來帶動發電機,能為 BMW i3 增加 100 公里以上的續航里程。如果 2014 年時,總代理汎德汽車將 i3 引進臺灣市場,很可能也會選擇增程式車型為主,提供國內消費者高實用價值,優異的續航里程應當也較易獲得消費者青睞。

你的下一輛 BMW 會是電動車嗎?

觀察 BMW i3 上市前的種種準備,顯然 i3 並不會只是品牌的環保形象招牌而已,而是要以量產車的姿態進入市場,並以銷售量論成敗。雖然 i3 的最終售價尚未公布,包括臺灣等各國市場,終端售價也會因為各種稅率、綠能補貼的差異而不同。但 BMW 一直對外宣稱,BMW i3 的售價將會與 3 系列相當 (3 系列在臺灣的售價為 168 萬元至 312 萬元)。

對於 Toyota、Nissan 買家來說,若是推出售價高達 180 萬元、200 萬元的綠能電動車,在市場上終究只能落得曲高和寡,難以被一般大眾接受。但對於 BMW 的買家來說,一輛新臺幣 200 多萬元的 BMW、似乎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因此,BMW i3 或許有機會成為第一部暢銷的電動車。

你的下一輛 BMW 會是電動車嗎?其實我還蠻心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