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2 月 5 日在臺灣上市的 Gran Turismo 6 賽車遊戲,絕對是車迷這幾年來最期待的賽車遊戲大作,宛如真實的壯闊場景、近乎真車的物理反應,以及豐富的車輛與賽道選擇,都是大家對 Gran Turismo 6 抱以熱烈期待的主要原因。

當然,U-CAR 編輯部也是 Gran Turismo 6 的忠實粉絲,在我們的辦公室內就擺了一套,讓編輯部成員隨時可以進行練習與切磋。其實市面上追求擬真的賽車軟體不少,例如 rFactor、iRacing 及 Simraceway 等等,都擁有十分接近真實的車輛、賽道模組,以及物理反應,但 U-CAR 編輯部依然選擇、並推薦 Gran Turismo 6 作為日常練習的平台。

2013 年 12 月 5 日上市的 Gran Turismo 6,是適逢問世 15 周年的 Gran Turismo 賽車遊戲系列最新力作,主要特色在於擁有更細緻的場景,以及更擬真的物理引擎。

為什麼呢?最主要原因首先在於它的易取得性與普遍性,一臺不到萬元的 Play Station 3 (以下簡稱 PS3) 主機加上 1,790 元的遊戲片,就能暢遊 Gran Turismo 6、體驗各式各樣的車種與賽道,並藉由線上連線機能與好友一同練習、比賽。此外,Gran Turismo 6 再次加強的場景細膩度及大幅強化的物理運算引擎,所帶來近乎真實的氛圍與操控感,也是 U-CAR 編輯部沉浸在 Gran Turismo 6 世界中的關鍵因素。

Gran Turismo 系列是 Sony Play Station 3 主機的獨佔作品,也是最容易取得的模擬駕駛軟體。

接下來,筆者將深入介紹遊玩兩個月以來,對於新式物理引擎的新發現,同時,我們也測試了國人自製品牌 APIGA AP1 賽車架,以及 Thrustmaster T500RS 與 Logitech G27 這兩組方向盤的測試感受,最後,趕在農曆春節來臨前,U-CAR 編輯部要告訴你怎麼透過 Gran Turismo 6 (以下簡稱 GT6) 在家裡練車!

真實與 GT6 之間,在車輛動態反應上擁有極高的相似度

憑藉著 U-CAR 編輯部的試車經驗,我們很快地找到了實車與 GT6 之間極高的相似之處,在此我們以 Ford 第 3 代 Focus ST 為例,在現實生活中,Focus ST 除了 250 匹、37.3 公斤米的充沛動力之外,出色的底盤性能是它備受好評的主因,反應精準、快速的前軸轉向反應,搭配上靈活、好動的後軸動態,讓 Focus ST 成為一款樂趣十足並具有滿滿挑戰性的前驅鋼砲。

Gran Turismo 6 系列與前作最大差異,在於透過與避震器大廠 KW Automotive 及 Yokohama 橫濱輪胎的合作,大幅加強了 Gran Turismo 6 的物理引擎,帶來與實車十分相近的動態反應。

透過 GT6,同樣可以找到 Focus ST 的這些特性,尤其 GT6 的物理模組加強了懸吊伸張、壓縮,以及輪胎抓地力對於車輛動態的影響,重心轉移現象模擬的相當出色,在急遽煞車時,很明顯可以感覺到車身重心已移至車頭前方、後軸開始出現蠢動現象,此時再適度地配合轉向,就可以迫使後軸向彎外滑出來協助車頭轉向,若過程再激烈些,甚至能達成類似後驅車的反打過彎動作,這些都是 Focus ST 在真實世界中的能耐,而透過 GT6 也可以享受這樂趣十足的操駕方式。

明顯、擬真的車輛重心轉移現象,讓 GT6 可以忠實模擬出 Focus ST 這款性能鋼砲,在重心急遽前移所產生後軸滑動的表現。

另一方面,透過 SCE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稱為適應型 Tessellation (曲面細分) 的手法,以及 HDR 動態範圍較 GT5 擴增 50 倍等新技術,加強了 GT6 的環境氛圍,以及光線對於駕駛者的影響。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光線強烈的 Willow Springs 賽道中,強烈的逆光,讓坐在電視機前的我竟也瞇起了眼睛來擋住刺眼的陽光。此外,觀看重播畫面更是一大享受,新式物理引擎表現讓 Replay 中的車輛動態更加真實,搭配上豐富的光影、折射,還有比照真實世界架設的攝影機鏡頭位置,讓 GT6 達到真假難分的境界。

GT6 擁有較 GT5 擴增 50 倍的 HDR 動態範圍,加強了 GT6 的環境氛圍及光線對於駕駛者的影響,帶來與真實相當接近的氛圍。

買一組賽車架與方向盤,在家打造模擬駕駛環境

透過使用可微幅調整的控制鍵設定,使用手把仍可控制好車輛。

PS3 原廠手把對於 GT6 來說已經不敷使用,但若你目前還沒有預算添購賽車架與方向盤,透過改變手把控制鍵的方式,仍然可以在 GT6 中把車輛操控好,最主要關鍵在於必須將不可微調的轉向 (十字鍵)、油門 (「X」) 及煞車 (「□」),分別切換至可以的微調的左操縱桿 (轉向)、L2 (煞車) 及 R2 (油門) 按鍵,如此一來,才有辦法細微的針對轉向、煞車及油門進行控制,更精準地操控車輛。

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添購一組賽車架及方向盤,在家中打造一個近似真車的操駕環境。

U-CAR 編輯部使用的是國人自製品牌 APIGA 的 AP1 產品,主要特色在於結構由方型鋼管製程,整個架子的鋼性足夠,遊玩時不會產生晃動現象。而方向盤座支架、踏板座及賽車椅固定座等部份,都可以依需求伸縮調整,搭配可前後滑移、椅背角度可調的賽車椅,很容易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標準駕駛姿勢。

國人自製賽車架品牌 APIGA 所推出的 AP1 產品,擁有完整的方向盤、踏板固定位置,以及與真車相同的可調式賽車椅,讓消費者可以在家打造與真實駕駛姿勢相同的遊玩環境。

Thrustmaster T500 RS:價格高昂,但盤徑貼近真車、細節路感較豐富

至於方向盤部份,我們針對 GT6 官方授權的 Thrustmaster T500 RS 以及市面上較普遍的 Logitech G27 這兩組方向盤進行測試。

首先,是建議售價為 18,000 元的 T500 RS,這套在 GT5 時代首度問世的方向盤,是由德國遊戲控制器知名品牌 Thrustmaster,在 2010 年獲得 GT 系列作品授權所推出的方向盤,主要特色在於大量使用金屬材料來營造擬真手感,且方向盤盤徑達到逼近真車的 300mm,且盤面使用皮革包覆加強握感,並擁有高達 1,080 度 (3 圈) 的轉向角度,所有規格設定皆與真車十分接近。

德國遊戲控制器大廠 Thrustmaster 所推出的 T500 RS 方向盤組,雖然所費不貲,但論用料及回饋感受卻也相當細緻與真實。此外,T500 RS 的踏板組可使用市售車常見的懸空式,或是類賽車的落地式兩種不同操作方式。

雖然價格高昂,但 T500 RS 的確物有所值,首先在方向盤握感部份在皮革質感與大小適切的指扣搭配下,使用起來相當順手,並有著與真車相當貼近的使用感受。此外,由於有官方授權的優勢,因此 T500 RS 能完整對應 PS3 的功能,方向盤上設有與手把完全相同的按鍵,其中包括了 G27 所沒有的 PS 鍵,在需要退出遊戲、或是使用 PS3 主機功能時就不需再額外準備手把在一旁。

在回饋表現方面,由於 T500 RS 內部是使用驅動皮帶設計,因此轉向手感與 G27 不同,在初期轉向回饋筆者認為比 G27 薄弱,不過 T500 RS 的優勢在於它能反應出更多車輛及賽道的細節,甚至每一輛車的方向盤重手度及力回饋力道也都不同,接連測試 Focus ST 及 Lotus Elise 後,明顯可以發現 Elise 的方向盤更加重手、震動的衝擊也強烈,兩車之間有鮮明的差距。

T500 RS 能呈現出 GT6 中的車輛與賽道細節,換句話說,也就是能提供玩家更多、更準確的路感,來進行更細緻的操控。

此外,T500 RS 也能忠實呈現 GT6 賽道的鋪面狀況,原先使用 G27 遊玩時總認為 GT6 沒有做出賽道顛簸的細節,直到換上 T500 RS,才發現原來這些細節被掩蓋住了,G27 只有在壓上路緣石及草地上才有明顯、劇烈的震動,而 T500 RS 則是在跑道上就會不斷產生細微的震動與拉扯,來反應路面狀況。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500 RS 的方向盤總成重量達 4.6 公斤,因此對於賽車架的鋼性要求極高,否則在遊玩時很容易出現晃動現象,且其方向盤固定座是塑膠製品,在安裝及固定時也必須格外注意,否則容易發生固定座斷裂的問題。

廣  告

Logitech G27:C/P 值超高,回饋及路感細節則是一般水準

高 C/P 值是 Logitech G27 能成為市場主流的主要原因,10,800 元的價格比 T500 RS 便宜幾乎一半,而且除了方向盤與踏板組之外,H 型 6 速排檔組也附在其中 (T500 RS 要再加價選購),讓玩家可以選擇使用方向盤撥片或是傳統手排遊玩,功能十分完整。

不過價格的差異也反應在用料及回饋反應上,G27 大部分使用塑膠件製成,只有方向盤換檔撥片及踏板使用金屬材質,且方向盤盤徑為 270mm,比 T500 RS 迷你不少,駕駛擬真感當然也受到影響,因此有不少玩家自行換裝 320mm 的方向盤來提升手感。

市面上較為普遍的 Logitech G27 方向盤,雖然質感與回饋方面不若 T500 RS 來得出色,但較高的 C/P 值也是它之所以能成為市場主流的原因。

回饋反應方面,G27 與 T500 RS 的落差主要在於細節路感,G27 在賽道上的力回饋與震動作用相當微小,因此會讓人產生賽道很平坦的錯覺,只有在壓上路緣石或草地上才會有強烈的反應出現,但若是使用 T500 RS,你就會發現 GT6 製作團隊不僅重現了賽道的起伏與斜度之外,就連路面的斑駁也都刻劃進遊戲當中,相當用心。

如何透過 GT6 練車?Step1:先調整好你的心態!

雖然 GT6 無法帶給你實際的速度感與 G 值 (離心力) 反應,但 GT6 依然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輪胎抓地力、懸吊伸張收縮,以及車身重心轉移等方面的感受回饋,這是 GT6 相當令人佩服之處,也是為何它能作為駕駛模擬器的主要原因。

想要透過 GT6 練車,首先必須調整好你的心態!

在遊玩 GT6 時,必須柔順、細緻地操控方向盤、油門與煞車,這點與駕駛真車是相同的,因此在進入 GT6 之前,記得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柔順地駕駛車輛。

要透過 GT6 提升駕駛技巧,必須拋開玩遊戲的心態,以駕駛真車的態度展開。想像一下,當你第一次來到賽車場駕駛跑車時,真的敢全油門加速嗎?是不是會戰戰兢兢地深怕失控撞壞了車子。因此,在還不熟悉賽道及車輛特性之前,先用你能完全掌控車輛的速度練習,等到一切都熟悉之後,再逐漸加快速度。若是遇到失控的狀況,也要盡一切所能救回、或是避免撞上護欄及輪胎牆,總而言之,用開真車的心態進行,你會從中獲得更多。

Step2:學習正確使用輪胎,並關閉一切輔助系統

輪胎攸關轉向、煞車及動力傳輸效率等許多面向,這點不管在真實世界或 GT6 中都是一樣的,因此正確地使用輪胎相當重要!

GT6 透過與 Yokohama 橫濱輪胎的合作,大幅加強了輪胎模組的擬真性與細節變化,讓玩家更能掌握輪胎狀況。在遊戲中,不管轉向、煞車或加速時,你都應該盡量去感受輪胎抓地力情形,讓輪胎時時刻刻保持在有抓地力的狀態,如此一來你才能順利地轉向,而不是轉向不足而直直朝彎外衝出、才能有效地煞車,而不是讓輪胎鎖死喪失轉向能力、才能有效將動力傳輸給車輪,猛然地加速脫離彎道。

輪胎與車輛的轉向、煞車及加速性能習習相關,因此正確地使用輪胎將是能否能把車輛駕馭好、並縮短單圈時間的關鍵因素。像圖中的 Focus ST 因入彎速度過快,超出前輪所能負荷的範圍,致使輪胎喪失抓地力,此時就算再加大轉向角度也是徒勞無功,車輛只會一昧地往彎外推,而無法順利地轉向。

GT6 提供循跡防滑、動態穩定及 ABS 等多種輔助系統,這些在真車中也有的裝置,是系統透過控制煞車及阻斷動力的方式,來協助你避免發生將要出現的失控行為。但唯有將這些系統關閉,你才能真正透過自己的技巧,完整地掌握車輛。至於將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完全關閉,則是為了避免過度使用煞車,同時也可訓練煞車力道拿捏的精準度,但在將 ABS 關閉之後,記得到車輛調整選單中 (懸吊) 將煞車力道從原先的前 5:後 5 更改為前多、後少,如此一來才不會頻頻發生後輪鎖死導致失控的狀況。

Step3:朝連續 5 圈單圈秒差在 0.5 秒內的目標邁進吧!

推薦賽道:Tsukuba Circuit (筑波賽道)

推薦車款:Ford Focus ST (FF) 、Honda S2000 (FR)、Lotus Elise (MR)

使用輪胎:跑車軟胎

單圈的穩定度對於車手來說相當重要,這代表你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並對車輛特性、煞車點及路線都已經了然於心。

真實賽道中賽道兩旁的距離牌及地景,都忠實地呈現在 GT6 中,而這些明顯的景物,是標記煞車點的好方法。
連續 5 圈挑戰秒差 0.5 秒內,是對掌控穩定性的考驗。此外,單圈夠穩定,在日後進行車輛調校時,才能察覺出調校前後的差異。

全長 2.045 公里的日本 Tsukuba 筑波賽車場,長度雖然不長,但卻囊括低、中、高速等不同速度及曲率的彎角,且因賽道短,很容易就能校正上一圈沒跑好的地方,是練習時非常好的選擇。車款部份,動力適切、樂趣十足的 Ford Focus ST 是不錯的前驅車款選擇。

至於與 Focus ST 同為 250 匹的 Honda S2000,是體驗後驅車特性的絕佳選擇,靈活的轉向、活潑的車尾動態,可以明顯感受出它與前驅車款的差異,不過低轉速動力不足的致命傷,該如何保持引擎轉速是駕馭 S2000 的重要課題。

和過去歷代 Gran Turismo 系列作品相較之下,GT6 所使用的物理引擎在各種驅動方式的車款之間,擁有十分鮮明且真實的差異,是非常值得細細體驗之處。

擁有與純種跑車同採 MR (中置引擎後輪驅動) 配置的 Lotus Elise,是感受 MR 車特性的良好入門選擇,它的動力不大、車重卻很輕,因此可以享受到滿滿的加速感,但卻不會被太強的動力給玩弄。透過 Elise,可以明顯感受到 MR 車款前軸轉向的輕快,以及加速時車輛重心施加給後軸的壓力,讓後輪有十足的貼地性將引擎性能化做前進的力量等 MR 車特性。

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佳期,正是時候透過 Gran Turismo 6 宅在家展開練習,而文章最後,要告訴車迷的是 2014 Taipei Game Show 臺北國際電玩展已經在 1 月 23 日至 27 日展開,U-CAR 將在會中專訪 Gran Turismo 系列製作人山內一典,並在專訪後帶來精彩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