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 2016 年 5 月 7 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一起因 Tesla Model S 車主使用「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而發生的死亡車禍,成為全球首起自駕車死亡事故,讓世人無不為之震驚,而且後續也有另外一起疑似 Tesla Model X 開啟自駕功能時發生車禍的事件,值得各國政府、汽車廠商、消費者好好重新深思「自駕車」所衍伸的諸多課題。
事實上這起震驚全球的自動駕駛死亡事件,始於一名年約 40 歲的 Tesla Model S 車主 Joshua Brown,在 2016 年 5 月 7 日途經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威利斯頓(Williston)小鎮一處十字路口時,因為車速過快,而且也因為使用「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時未注意左方有一輛轉彎的白色大貨櫃車,再加上當時日照強烈、亦讓自動駕駛系統未能辨識前方的白色貨櫃車,便以高速從貨櫃車底下撞入釀成悲劇。
而此舉不但造成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 NHTSA 針對搭載「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的 2.5 萬輛 Model S 展開調查,亦讓 Tesla 的自動駕駛系統可靠度受到質疑。
後續的 7 月 1 日更又有一起美國車主 Albert Scaglione 於賓州的高速公路駕駛 Model X 休旅車時,疑似也是使用「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卻撞到路旁護欄發生翻覆意外,好在無人因此死亡。
針對第 2 起事件,Tesla 執行長 Elon Musk 則在社群平台 Twitter 指出,這位 Model X 車主發生事故時其實並沒有在使用「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
但也因為這接連兩起事件的發生,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 NHTSA 於 7 月 8 日開始,便全面要求 Tesla 原廠提供舉凡有關美國境內 Tesla 售出多少台具備自動駕駛系統的車款、車主使用自動駕駛行駛過多少里程、使用頻率、自動駕駛開啟時車主將雙手置於方向盤上的比率等等數據,並持續針對這兩起事故進行調查。
不過儘管有關 Tesla 自動駕駛事故的調查處理仍是一個動態的進程,但發生這些事件也「幻滅」了許多人對目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絕對安全的想像,衍伸出下列幾項問題值得產業界、各國政府、來面對與解決,甚至也值得有可能邁入「自動駕駛時代」的你、我深思。
1.使用社群平台,對於自駕車主個資保障的影響與潛在危害
由於第一起發生死亡車禍的 Model S 車主 Joshua Brown,曾多次將自己在行進間使用自動駕駛功能時用影片錄下、上傳 Youtube,還曾錄下差點發生事故的影片,因此事件公布後就有人質疑該名車主是否在開啟自動駕駛功能後、便放開雙手從事其他與駕駛車輛無關的網路社群活動,甚至有美國媒體傳出 Joshua Brown 在發生事故前仍用攜帶式 DVD 播放機觀看《哈利波特》電影。
這樣的消息雖未被美國警方證實,但也突顯目前輿論對自駕車主行進間放開雙手、或自由使用社群平台仍有疑慮,容易發生對駕駛「未審先判」的情況。
2.自動駕駛對於汽車事故的肇責衝擊
先前瑞典的 Volvo 在 2015 年便以新世代 XC90 為範本,向全球消費者展示自家名為 IntelliSafe Auto Pilot 的智慧型安全自動駕駛系統時,Volvo 執行長 Hakan Samuelsson 就曾透露未來 Volvo 的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任何意外事故,只要該車是以自動駕駛模式運行,或是車輛故障因素影響,那麼 Volvo 將負上全責。
不過,就 Tesla 自動駕駛死亡事件發生後,Tesla 與 Volvo 都再度重申目前所推出的系統,皆是處於「試驗階段(Public Beta)」或屬於「輔助功能」,換言之車上系統會有警語提醒自動駕駛系統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發生事故後這樣的警語提示,是否會被車廠用於排除肇事責任,仍有待觀察。
3.零事故、零傷亡真的離我們很近嗎?
而瑞典的 Volvo 在先前提出「2020 年零死亡事故」的願景,其他如 Toyota、Nissan、Audi 等車廠在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時也盡力朝向「零事故、零死亡」的目標發展。但在 Tesla 自動駕駛死亡事故發生後,自動駕駛技術能否應付各種複雜的交通狀況?
各個車廠是否能提前達成近幾年車廠宣傳自動駕駛功能時,不斷提到的「零事故、零死亡」要望? 這一切都仍是未定之天,值得各國政府、車廠和消費者攜手合作來達成。
4.自動駕駛普及後,車輛保險機制的延續與變革
而自動駕駛未來普及後,若真的不幸發生意外,除了得重新定義車禍中「撞」與「被撞」的兩方、「汽車製造商」這三者間的肇事責任歸屬外,連帶衍伸的便是車輛保險機制的續存與變革。畢竟如國內目前有所謂的汽機車強制責任險,過去都是建立在肇禍的駕駛人可能操作不當或違規而發生意外時,對受害者進行保險的理賠。
但若真的自駕車能達成接近「零事故」、「零傷亡」的願景時,一般消費者承保「車險」的必要性與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從事汽車保險業的業者利潤將會驟減,這些保險業者可能要進行轉型,變成來要求開發自動駕駛車的車廠、針對系統可能發生的誤判或風險進行投保。
因此,不論保險業者因應這樣的趨勢採取何等措施,都會使車輛保險機制產生重大的變革。
5.自動駕駛「零存活率」的陰暗面
相對自動駕駛車技術想達成的「零事故」、「零傷亡」的願景,就此次的 Tesla 自動駕駛首宗死亡事故而言,反而呈現的是現階段駕駛者若太過相信自動駕駛系統,當系統出現盲點或誤判等機率發生時,駕駛者沒注意、甚或是發現狀況想要救回,卻可能已處於瀕臨即將發生嚴重撞擊的極端狀態,當下也只能任由車輛撞上。
此案例也突顯太過於相信自動駕駛機制而發生的隱憂,形成自駕車若因此發生事故、有可能產生「零存活率」的陰暗面。
6.恐攻、駭客與自動駕駛的結合
而由於近年來國際上重大恐怖攻擊事件頻傳,再加上如無人機等遠端遙控科技日新月異,讓人很難不想像,若未來的恐怖份子如法國尼斯恐攻事件的主嫌一樣,透過車輛當做攻擊武器,但是利用破解自動駕駛車上辨別「真人」操作的機制(如雙手重新掌控方向盤的頻率、座椅感知器等等),恐怖份子也有可以製做模擬「真人」使用自動駕駛機制的「假人」,便能從更遠端的地方利用自駕車進行攻擊,而眾人無法事前查覺。
或者是有心的駭客利用遠端程式破解自動駕駛車系統,所影響的範圍將不再像先前 Jeep Cherokee 或國外 Mitsubishi Outlander PHEV 被駭入一樣,僅是單一車輛的音響、方向盤或車輛定位資訊被控制;而是有可能變成大規模的自駕車被駭客遠端遙控,發生讓車內外乘員皆始料未及、無法控制的憾事。
這些類似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並不是不無可能,未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可能發生,亦是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需防範於未然的議題。
7.要犧牲自駕車車內乘員還是犧牲他人?
英國知名的汽車節目 Top Gear 主持人就曾經提出、討論過類似的問題,就是當自動駕駛車不可避免因為種種因素而要發生碰撞時,自動駕駛車是否會有類似「人工智慧」的機制,來判定究竟是要保全車內至多 5 名乘員的性命、而撞上路旁的小孩或滿載乘員的巴士,還是選擇撞入另一邊的銅牆鐵壁來犧牲車內的乘客,形成「犧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局面?
這樣面臨道德兩難的問題,早在自動駕駛技術還沒發展前,便是值得許多駕駛人深思的課題。若未來自動駕駛技術漸漸普及,這樣的問題所困擾的將不再是駕駛人,反而是在自動駕駛系統整套機制下、有可能需要靠「人工智慧」去面對的難題。
8.對存在風險的新科技,一般人有說 No 的權益嗎?
而當我們邁入自動駕駛技術普及時代前,各車廠研發或開放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必定得上路面對真實的道路考驗,如 Volvo 將在 2017 年特別於瑞典的 Gothenburg 固定路段,先挑選 100 組家庭及通勤者,在現實生活中試驗 Volvo 最新的自動駕駛科技 IntelliSafe Auto Pilot,而 Toyota 則在先前採用 Lexus GS 作為基礎、打造出 Highway Teammate Concept 試驗車,也是特別於固定的高速公路匝道先進行自動駕駛模式的實驗。
但若到管制較為寬鬆的 Google 自駕車或 Tesla Autopiot 自動駕駛技術直接上路在各個路段實驗、甚至是已經交給消費者實際去運用時,這些自駕車存在一定的系統風險,而尚未率先使用或享有自動駕駛技術的你我,卻也反而要共同承擔自駕車系統發生問題的後果。
當前自動駕駛車的實路測試或運用階段,突顯一般人在自動駕駛技術演進發展階段中,可能有「尚未蒙受其利,就先受其害」的狀況。這都是人類去擁抱新科技前,必定要經過的權衡階段。
9.自動駕駛的防撞機制,有沒更全面的普及?低階 V2V?
針對前一問題延續,自駕車若要發展、無可避免需要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實踐,可是在自駕車尚未普及的階段,大部分的車款都沒有搭載相關技術,那一般車款得先仰仗何等技術、來與自駕車進行 V2V(Vehicle to Vehicle 車對車溝通機制)的溝通或者是避免碰撞發生? 若將一般車款先裝上可供自駕車感應到對方車輛的低階 V2V 技術可行嗎?
或者自動駕駛車在攝影機、車距雷達等設備之外,可以倚靠近年來越來越多廠商採用的 LiDAR(光達)技術,以高頻率發射雷射光速進行掃描,來輔助並降低自動駕駛車發生碰撞的機率? 這些都是自動駕駛技術未來普及前,需要去建構「防撞機制」的考量重點。
10.自動駕駛技術更新後對車輛安全能力差異的影響
另外,由於 Tesla 在連續兩起事顧發生後,於近日發布 Tesla 8.0 的軟體車輛更新,由於此次軟體更新的重點著墨於 AutoPilot 自動駕駛技術的優化,令外界不免聯想是否與兩起事故有相關聯。
但無論兩者有沒有關係,值得探討的是,像 Tesla 更新車輛軟體是倚靠如智慧形手機的 OTA(Over The Air 空中下載技術),若未來其他的自動駕駛技術也仰賴這樣的方式更新,可能自動駕駛車輛裝載 1.0 軟體版本的安全能力與 8.0 軟體版本的車相較,就會有所差距,若許多車主因諸多因素沒有連網將車輛軟體進行更新,而舊版自動駕駛軟體有漏洞、盲點發生事故的話,那肇事的則認是歸咎於軟體未更新?還是車廠需要承擔?
還有,若舊版的自動駕駛系統確定是有瑕疵、需要透過軟體更新來除錯,那各國主管機關與車廠是否要將這樣「升級」的行為視為「重大車輛召回」,要求駕駛人立即停止使用自駕車並進行更新? 這些有關議題亦值得你我深究。
張旭編輯
評論
過度美好後的現實
面對發生全球首起自動駕駛的死亡事故後,我們已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捩點。就如過去所有新科技的發展進程一樣,在過度美好的想像後,一定得經過一段陣痛期,讓眾人拉回到現實,才能客觀的、審慎的來看待,當「自動駕駛」真的走近你我的生活後,我們需要去解決的課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