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車輛的概念,早在 20 世紀初便已不斷被發想出,只不過,現今之所以這麼致力於此科技發展,或許已不像早期,純粹希望能省去開車所耗費的心力這麼簡單;更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在交通工具日漸普及的時代,連帶造成交通壅塞、甚至傷亡事故增多的負面效應產生,所以要如何降低交通壅塞,甚至避免人為駕駛上的許多不確定因素造成的車禍事故發生,許多專家學者將自動駕駛普及化視為解答之一。
時至今日,不僅許多汽車廠,同時還有一些網路、電子科技廠如 Apple、Bosch 等等,不論是開發階段、道路測試或者實際使用,全部相加至少就有 30 家以上的公司在研發自駕技術,而像 Tesla 就是在美國政府的法規修正下,已直接在實際道路上使用。
然而,雖然目前自駕系統大多透過車輛上安裝的攝影機、雷達等設備來達成,但其實每一家公司對於自駕程式的發展方向以及開發想法卻不盡相同,舉例來說,Volvo 目前的 IntelliSafe Auto Pilot 系統,屬於一套半自動駕駛系統,執行長便曾在 Tesla 自動駕駛車輛事故後提到,先把半自動駕駛精進才來談自動駕駛系統。
Toyota 則是自 90 年代開始不斷進行研究,到了 2015 年先在首都高速公路測試、2016 年展開市區測試,同時也提到為了要能適應城市交通環境更複雜的地區,計畫要再加入 AI 技術,藉由能夠自動判讀並產生當下環境的空間與地圖資訊,加強對各國的適應能力。
舉這兩家車廠的研發例子,筆者想表達的是,縱使終點一致,但每個人對於要如何抵達的想法態度卻可能截然不同,且像 Google 就很樂於分享研發進度、Apple 則始終守口如瓶;不過相信大家都聽過,多頭馬車往往無法有真正美好的結果,所以其實在近年來也不時會傳出誰與誰即將合作,包含 Google 宣布與 FCA 集團合作(其實還曾傳出將與 Ford 或 Hyundai 合作的消息),甚至後來還成立公司「Waymo」,並再與 Honda 合作等等。
能夠互相合作,除了降低開發成本、減少競爭對手、運用彼此強項加快發展,更重要的是,自動駕駛也是需要一種統一的制度、標準,不管在法規面或是系統開發面,畢竟當行駛在路上的車輛都使用自動駕駛時,倘若各品牌的汽車搭載的系統解讀外界皆自成一格,無法互相溝通掌握對方車輛電腦的動態,或者閱讀交通規則的認知有誤,反而變相增加意外發生的風險。
所以針對制度標準,世界經濟論壇(WEF)在 2016 年 12 月,邀請汽車、保險、資訊等領域的 27 家跨國企業參加聯盟,根據自動駕駛的技術區分,研討相關標準規則制定。雖然大家都想成為自駕車的研發標竿,但從中可看出,互相技術合作、規矩協定、建構共同認知,勢必為邁向零事故自駕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