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朋友在看電動車充電過程之中,對於充電樁都充滿了好奇,尤其在這一個個比冰箱還大的設備,可以在短短時間裡就把電動車的電充滿覺得十分神奇。U-POWER 一向採用業界最好的充電樁,同時提供業界最好的服務,成為業界眾多對手仿效的對象,也造成該充電樁在臺灣市場的熱銷。

一般電動車車主在閒聊時,總是說充電樁決定充電的一切。然而你知道嗎?這些耗費巨資的充電樁,在充電的過程之中,其實就像是每輛電動車的僕人,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聽著電動車的指示,細細調整充電過程中的每一個參數,以提供電動車最好的充電服務。充電的電壓要多大、電流多大,都是車說了算,充電樁都是被動聽車的。
整個充電的運作,是主從式架構:車子是主,樁是從。
跟想像的都不一樣吧!

仔細想想,其實主從式架構是實務上最理想的運作方式。
如果充電的過程都像是我們所想像的,由充電樁來主導一切,那麼首先,充電樁就必須要認識市場上的每一款車輛,擁有每一款車輛的詳細技術資料,知道要用什麼樣的電壓與電流來為車子充電。這樣看起來似乎也沒有不行,但是對營運商就慘了,汽車公司無時無刻都會推出新的車款,這些都是充電樁不認識的,不知道要怎麼服務,營運商就必須持續進行充電樁韌體的更新,方能為新出的車款提供服務。

汽車公司為某個車系進行電池及充電系統的升級,充電樁還必須要能掌握所有的資料,在充電時妥妥地辨別出所要服務的車輛,才能夠選擇正確的方式對車輛充電。營運就變成災難,營運商的工作人員每天進行更新就飽了,沒有心思再做其他的事,而且為了服務所有的客戶,更新的車型資料還會越變越大,充電樁的車型配對搜尋越來越複雜,車主要等待起充的時候要越來越久,甚至沒更新資料就不能充,衍生出眾多的客服問題,難以打造令人滿意的充電服務。
在主從式架構之下,一切變得不同。充電樁與電動車之間只要定義好簡單的溝通方式。充電樁能夠向電動車自我介紹:我現在能提供的充電功率有多少,我設備的最大電壓是多少、最大電流是幾安培,接下來,電動車要做的事情就是點菜:我現在需要你以幾伏特的電壓,提供幾安培的電流給我充電。充電樁在接到指示後,便會開始按照客戶的要求提供輸出,電動車就可以進行充電。

在充電的過程之中,充電樁還會三不五時會問問客人:這樣可以嗎?需要調整嗎?電動車也會依著車輛的狀況,回答充電樁:現在電壓需要再高一點,然後電流要再小一點。整個充電的過程中,充電樁就是不斷地詢問電動車,再按電動車的指示調整,力求服務盡善盡美。
這樣的運作架構,把主控權都交給電動車。這其實十分合理。要達到最好的充電效果,就是要對每輛車內的電池有最好的了解,充電樁廠商的了解肯定不及汽車公司本身。汽車公司的電池管理系統內的充電程式,就集汽車公司電池科技之大成,依不同的電池機密配方的電化學性質,加上汽車公司對於服務與保固的策略進行了最佳化,以讓電池充電的過程達到最好的效果。而當汽車公司有更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更換不同配方與元件,都能做出對應。

那是否在主從式架構下,充電樁變得一點都不重要?當然不是,因為充電樁的規格,會限制了它能提供充電服務的上限。老舊的充電樁甚至只能提供最大 500 伏特的電壓,而氣冷槍安全的標稱電流,也無法達到 500 安培,也就是當充電樁提供給電動車的菜單沒有什麼好菜,充電就只能慢慢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