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的白色車輛行駛緩慢,鄰近車道的車輛也同樣擁擠,車速逐漸降低。建議行動:應維持目前車速並保持在原車道上,以因應慢速車流和鄰車道可能的變換。」
上述這段文字,是由車上的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透過感知器接收資訊、由系統所產生的意識,藉此輔助自動駕駛系統,讓車輛行駛決策更為精確化、更安全。
我現在的位置,在德國 Stuttgart 斯圖加特的繁忙街道上、乘坐在 Bosch 為媒體準備的 AI 駕駛系統車內,而此行的目的,是參與 2025 Bosch Tech Day 活動 - 可能由後世解讀為再次改變全球汽車 AI 產業生態的重要分水嶺!

Bosch 將全面導入 AI 科技、滲透至每個領域
2025 Bosch Tech Day 的活動重點,用一個概念貫穿,那就是「AI」。
Bosch 集團執行長暨董事會主席 Stefan Hartung 宣示,將在 AI 科技投入逾 25 億歐元,並且應用在交通運輸、工業製造、軟體、感測器、終端產品等領域。未來 AI 將會應用在每一個 Bosch 的產品與服務上,並且提供各式 AI 工具予歐洲及全球企業使用。

Bosch 於 Tech Day 展示了多方的 AI 科技應用,而在 U-CAR 關注的交通移動領域方面,Bosch 在現場以 3 款汽車、分別搭載 3 種不同的 AI 應用:「生成式 AI」、「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入門級駕駛輔助」。
駕駛輔助系統問世已有一段時間,目前市面上的新車也多半搭載有 Level 2 等級的輔助系統,而 Bosch 所強調的,是在現有的架構內融入 AI 技術,使其達成 AI 感知、AI 融合、AI 預測的效果,進而提升駕駛輔助或自動駕駛的精準性、安全性、擬人性,最終普及於 Level 3 甚至 Level 4 的世代。

將駕駛輔助系統導入 AI 融合
進入正式的介紹前,這邊先釐清 2 個不同的 AI 應用,分別是代理式 AI 與生成式 AI。
首先,代理式 AI (Agentic AI)一般指的是可自主決策的人工智慧,系統透過感測器的感知、形成對環境與條件的理解,運用已知的條件進行決策的判斷,同時系統也可透過大量的機器學習、或導入新的邏輯模型,優化其決策品質。
代理式 AI 目前多應用在虛擬客服、商業自動化、工業製造、機器人等領域,而汽車的駕駛輔助系統也類似於代理式 AI。

目前絕大多數的高階駕駛輔助系統(Level 2 系統),採用的是類似於代理式 AI 的模式,偏重於感測環境、針對環境條件進行決策,例如偵測到前方車速降低,而我方車輛進行減速這類的決策。
而生成式 AI 則是透過使用者輸入提示,系統運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的模式,產生新的內容,新內容可以是圖像、文字、音樂、程式碼等等類型。生成式 AI 常見於聊天機器人,如 Chat GPT、Copilot、Gemini 等等的 AI 模型。基本上,代理式 AI 與生成式 AI 是異質 AI,是不同種類的 AI 模型。
Bosch 在 2025 Tech Day 推出的概念,是將原有駕駛輔助系統,再融合生成式 AI 的技術,Bosch 在簡報內以「ADAS GPT」稱之。事實上,將生成式 AI 應用於駕駛系統的開發與研究,並非新鮮事,而 Bosch 的起步更早、並可依據模組化進行開發,同時也已經具備準商業化的程度。

生成式 AI 系統導入,提升駕駛輔助功能的擬人性
依照 Bosch 釋出的資訊,生成式 AI 將會與原有的 ADAS 駕駛系統著重不同面向,生成式 AI 著重於資料標籤(交通環境的感測)、訓練、知識蒸餾等;而 ADAS 系統則更類似於代理式 AI,專注於決策制定、控制等面向。最終,導入生成式 AI 將可大幅提升系統對道路行為的預測能力,而這正是現有 ADAS 系統的弱項。

想像一下,每次啟用 ADAS 系統的定距巡航與車道維持輔助功能時,當兩側有車輛切換進自己的車道時,系統好像會反應慢一拍,讓人感覺快要追撞上去、然後又重煞,而感到不適與不安,這是因為系統不像人類具備「預測」能力,只能當偵測前車切入車道後才作出回應。
透過專為汽車設計的生成式 AI 系統,擁有自動辨識、標籤、認知、學習的能力,並且可依序列出當下最需要處理的風險因子,將其提供給 ADAS 系統進行處理。於是,生成式 AI 進行預測與規劃,藉由其專長來提升汽車駕駛輔助或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品質、可靠性與精確度。

換言之,生成式 AI 能夠提供駕駛系統「預測」的能力,生成式 AI 透過感測器(鏡頭/雷達)接收車輛前方的路況之後,進行解讀/標籤/分析,然後預測接下來的車況與路況會是如何,並給予系統建議的策略。就像是回到文章的一開頭,生成式 AI 系統持續分析前方路況的樣態,可以說大大提升了駕駛輔助系統的擬人性。


導入 AI 智慧的 Level 2++系統展示
Bosch 在斯圖加特的展場,提供了 3 輛展示用車輛,分別是搭載生成式 AI 展演的 VWCV ID.Buzz、高階自動駕駛輔助版本的「星途 Sterra ET」,以及入門系統版本的 Land Rover Defender。
ID.Buzz 上搭載的生成式 AI 系統展示,就是透過一具螢幕,將 AI 系統正在解讀/分析的路況與車況,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在每次的分析中,生成式 AI 都會給予建議或策略,作為主系統的決策依據之一。當然,未來這套系統若正式量產,螢幕上所看到的文字都會轉化為系統內部的指令碼,文字化只是讓我們人類理解系統當下所掌握的狀況。


這套系統可透過 OTA 連線的方式實現模型的更新,或是學習數據的分享,當然也支援離線運作。此系統目前尚在研發階段,還未有量產車已經搭載這套生成式 AI 系統。而經過實際的體驗下來,系統可以明確的辨識號誌、行人、腳踏車、標線、車輛,並且按照擬人化的邏輯、依照風險程度的高低,依序列出來,並提供預測的判斷,協助車輛的駕駛輔助系統做出正確的決斷。

第 2 款試乘的車輛,是星途 Sterra ET,星途是 2019 年由奇瑞汽車集團所成立的高階品牌,以豪華產品作為市場溝通的重點。在斯圖加特的展場,Bosch 為其搭載了一套由 11 顆光學鏡頭所組成的 Level 2++等級的駕駛輔助系統,可支援直接設定 A 點至 B 點的導航命令,有點類似 Tesla FSD 系統的概念,基本上駕駛人只要設定起終點後,車輛會自動行駛整趟的旅程。

設定目的地並按下出發後,系統便接管方向盤與動力系統,開始進入自動駕駛的模式;體驗的路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系統在面臨無號誌路口、視線被遮蔽(車輛擋住)、或路邊有臨停車輛時,其表現的模式和真人非常類似,包含停頓時機、加減速反應,以及判斷路權優先以及狹路相讓先後順序等,都不會產生急停或急加速的機器感,更多的是擬人化的乘坐回饋。由於是接近全自動的駕駛輔助,因此即使是超過 90 度的轉彎、迴轉,系統依然順暢運作。



筆者也錄下在斯圖加特的行駛影片作為範例,可以看到自駕系統在住宅區路段,當兩側停滿汽車時,遭遇會車閃避、行人穿越、號誌、路旁有人上下車等情境,其駕駛的過程非常穩定。
第 3 款試乘的是 Land Rover Defender 搭載的入門型駕駛輔助系統,採用 5 顆雷達與 1 顆光學鏡頭感測器。此系統展示的路段為高速公路,啟用系統後,一開始的體驗感與 Level 2 輔助系統沒有太大差距,包括跟車巡航、車道維持、支援至靜止停等的功能都有支持。


和普通 L2 系統比較大的差異,在於這套新系統的反應細膩度、目測支援超過 90 度的彎道,以及自動變換車道功能。由於導入了 AI 技術,可以感受到駕駛系統的那種機器感更少了,此外,只要在高速公路行駛時,駕駛人的眼睛望向後視鏡並注視,系統會自動判斷是否要變換車道、換到車速更快的行車線道,又或者手動撥下方向指示燈,系統亦能自動切換車道,整個過程相當順暢、擬人化,那種車輛間距的掌握,以及切換的過程,都讓人相當安心。


途中,我們也經歷了斯圖加特的尖峰時刻,在高速公路雍塞甚至出現定點狀況時,系統仍然運作十分順暢,而且與前車的距離維持得恰到好處 - 那種不至於太遠讓其他車輛得以插入、又不會近到讓人有壓力的體驗,細膩度與擬人化的程度讓我印象深刻。

總結本次 Bosch 展演的 3 款駕駛輔助系統的體驗,生成式 AI 的導入讓車輛對於路況的掌握程度有大幅的進展,在體驗的過程觀察下來,生成式 AI 的判斷正確性相當高,相信對於未來駕駛系統的輔助能有長足且正面的助益。另外 2 款導入 AI 的駕駛輔助系統,成熟度亦相當高,據原廠人員表示,系統可預設駕駛風格並以模組化建構,端視車廠客戶的需求,能夠以高度客製化的模式整合於車內系統。
Bosch 更多的 AI 應用展示
除了汽車的駕駛輔助系統,Bosch 於現場也展示相當多的 AI 應用,例如結合 Metaverse 導入於工業製造、辦公環境等,運應 AR、VR、MR 等技術,以遠端或虛擬的方式,進行教育訓練、機台故障排除、遠端控制、遠距會議、虛擬客服導覽等應用;透過展示,可以了解到 AI 結合 Metaverse 的潛力,能夠深度滲透至生活與工作層面。



另一種 Bosch 的 AI 應用則是生產線的應用,Bosch 這幾年已經實際將 AI 技術應用在自家的製造工廠;透過 AI 科技,能夠快速執行品質檢測、產線故障排除、自動製造等,大幅提升製造的效率與良率。Bosch 也在評估未來推出商用等級的 AI Agent 予企業使用。


在終端消費品方面,Bosch 也展示多款導入 AI 功能的商品。首先是手持的鑽牆工具,過往在使用這類 DIY 工具施工時,最怕把牆內的管線或結構給鑽破/損傷,而透過新式的掃瞄 AI 分析儀器,可以在施工前將牆內的結構分析為圖像化,降低施工的錯誤機率。

Bosch 團隊亦開發了一款 AI 智慧嬰兒床產品,其整合有鏡頭感測器,利用 AI 分析的模式,可自動偵測嬰兒是否有被異物遮住口鼻等危險,同時床的本體還可模擬汽車行駛時的晃動感,讓嬰兒可以更快進入夢鄉。

另外則是 Bosch 在臺灣也有事業部的 eBike 電輔車領域,Bosch 展示其 eBike 系統與智慧手機 App 整合的效果,內建的 AI 可以透過路徑規劃的方式,讓騎士掌握行程中的電量水位推估,或是事先設定保留電量予返程使用,AI 系統會自動調配出力與控制電量,大幅提升騎士的便利性。
